第二百九十二章 團結河(四)(2 / 2)

關於這一點,戈什金比任何人都清楚,因此真的是隨叫隨到,非常賣力。

無獨有偶,就在戈什金為東岸老爺們的統戰工作忙得滿頭大汗之時,一群來自荷蘭西印度公司的代理人們也才剛剛結束了在團結河流域的考察,然後順著葡萄牙人開辟出來的道路在巴伊亞將軍區出海,並在聖薩爾瓦多集會討論。

按照時間來算,這伙西印度公司的商人們還沒得到聯合省本土變天的消息。不過大家都不是普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消息來源,對聯合省內部暗流的涌動以及東岸政府插手的深入非常了解,雖然不確信共和派一定會獲勝,但也知道會占據上風,因此決定到東岸新開拓地區進行考察,看看有沒有機會,就成了他們共同的目標。

毋庸置疑,東岸人本土最好的投資機會其實往往不是在開發已久、富裕繁榮的老區,而是那些人跡罕至、蠻荒遍地的新區,團結河流域其實就是這么一個典型。為了吸引外國資本和人力,東岸人對這種欠開發的蠻荒地帶往往會給出非常不錯的條件,比如長達50或60年土地租賃權(租金幾乎就是意思意思的),比如一定程度的礦產開發權(只能賣給東岸企業),比如在融資上的便利等等。基本上,投資者只需准備好錢,然後辦妥外來勞務工的招募、入境事宜,就可以大刀闊斧地干起來了。而這,在沿海發達地區,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注重長期收益,能忍受短期虧損的外國投資者,開始將目光轉向東岸內陸地區,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投資項目。畢竟,當年第一批開拓內陸的企業——如意大利人抱團投資的森林開發公司——就賺得盆滿缽滿,珠玉在前,由不得大家不心動。

更別說,現在聯合省局勢動盪,投資的安全性和收益率都不是很理想,淤積在國內的資本急需一個新的宣泄渠道。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進軍海外,在海外配置更多的資產就成了很多荷蘭商人考慮的事情。他們的首選投資目的地自然是一海之隔、工商業極為發達且同樣是新教國家的英格蘭了,但位於南方新大陸的強國華夏東岸共和國同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尤其對這些已在東岸國內有了一定積累的西印度公司代理人或股東們就更是如此了。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由於東岸共和國的強勢崛起,英國對於荷蘭資本、人才的虹吸能力減弱了不少,很多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因為在東岸有許多生意的緣故——以東、西兩家印度公司為主——對東岸非常熟悉,同時對這個國家良好的經商環境非常贊嘆,久而久之之下決定在這里擴大投資也就很正常了。至於說如同大多數人那樣去英國投資,不好意思,我對那里還不太熟悉,那里的生活條件也沒這兒好,還是敬謝不敏吧。

東岸人自然也是樂意看到這一點的。荷蘭人、意大利人甚至葡萄牙人,帶著資金和人才來到東岸,給東岸的經濟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與此同時,他們還想方設法從人口稠密的意大利、德意志地區招募苦哈哈的勞動力,漂洋過海到東岸開發蠻荒地帶,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可以說,東岸內陸地區每一個定居點、每一條道路、每一家林場、每一座農場的底下,都有著外籍非國民勞務工的累累白骨。

這樣一種堪稱互惠互利的模式,無論東岸方面還是荷蘭人方面都十分滿意,因此這次開發團結河流域,東岸人第一時間想到了荷蘭人,於是便有了西印度公司代理人和股東們的這次集體考察行為。他們已經厭倦了國內的政治斗爭,對荷蘭省人在西印度公司董事會的發言權越來越大也感到不滿,因此開始有意識地轉移資產,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東岸共和國,以分散商業上的風險。

在聖薩爾瓦多的這次集會討論持續了整整三天。他們之所以花費了如此之久,並不是在爭論到底投不投資,而是在商議投資的細節問題。他們非常看好金礦資源豐富的團結河流域,認為這是一個持續吸引人口和資金的寶庫,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雖然東岸人並不打算允許外國投資者在當地開采黃金、鑽石、翡翠等貴礦,但投資其他行業也不錯啊。雖然收益率低點,但投資安全有保障,生意可以細水長流,當做「長期飯票」來經營也未嘗不可。

這個年代,找到一份能夠穩定地傳之子孫後代的產業,可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