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兩路使團(2 / 2)

不過伊茲勃蘭特不是特別八卦的人,對於與俄國無關的他人秘密也不是很感興趣。他只會在自己的記錄忠實地記上一筆,然後交由沙皇陛下來評判。而隔壁的朝鮮人似乎也沒有與他們交流的欲望,大家隔著一個院子相對而居,見面時連點頭都沒有,仿佛完全沒有看見對方一樣。

當然這怪不得朝鮮人不講禮儀,實在是此行見不得光,不得不謹慎行事而已。而對於清國人得安排,他們的正使洪明榮說實話也是很惱火的,竟然絲毫不重視他們,不給他們安排單獨的、隱秘的居所,而是直接扔到了理藩院,加大了泄密的風險,這如何讓人不氣?

「真是傲慢啊,難道還以為是支配著我們的中原帝國么?」洪明榮有些不滿,不過卻也無可奈何。這清國以老大帝國自居的態度一時半會是很難改的,尤其是在以前的附庸仆從面前,他們更不可能做出設么自降身份的事情出來,這尤其讓人懊惱。

「我朝鮮勵精圖治數十年,人民安康,軍威雄壯,這韃胡朝廷竟然還如此無視我們,無視八百萬檀君子民。可笑朝中一些老大人竟然還對清國抱有好感,真真是可笑,看不到世界之巨大變化,只生活在孔儒文章之內,這樣有什么前途?如今看來,唯有與天祖國東岸加強聯系,榮辱與共,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啊。」洪明榮一拳擂在了桌子上,目光陰鷙地盯著剛剛離去的清國理藩院官員,恨恨地說道。

他是朝鮮境內最近二十年崛起的改革黨的干將,屬於激進的改革主義分子。這次國內的保守派吵嚷著要出使清國,改革黨看不下去,搶到了這個使團正使的職位,本就不想好好與清國人改善關系,如今理藩院對他們如此冷遇,更堅定了洪明榮靠近東岸、伺機窺視大陸的決心。

而說到這個窺視大陸,其實也是朝鮮一貫的國策了。自從明末鼎革之後,朝鮮君臣上下就一直有北伐滿洲,一雪前恥的念頭。畢竟在他們看來,女真人都是當年被他們吊打的貨色,沒想到被驅逐到鴨綠江那邊後,居然慢慢崛起了,並最終控制了大半個中國。因此,即便在後金時期被狠狠揍了幾回,但朝鮮人仍然不漲記性,日夜想著如何打回去,將國土進一步擴大。真正阻止他們「作死」的其實是東岸人,他們如同後金一樣將朝鮮打服,然後與其簽訂了一系列的協議,朝鮮人沒法,被迫將目光轉回國內,然後按照東岸人的指揮棒發展經濟,成為遠東經濟圈的重要一環。

不過,在發展了一段時間經濟,並在東岸人的幫助下對軍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現代化改造後,朝鮮人又蠢蠢欲動了。他們又對北伐起了興趣,特別是在如今清國與准噶爾蒙古大戰,同時也被東岸人在滿洲欺負得很慘之後,朝鮮人的心思開始變得異常活絡。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幻想清國迅速崩潰,然後朝鮮人可以趁機撿便宜,派兵深入滿洲奪取大量地盤。

洪明榮帶領的這個使團,與其說是國內保守派對清國有好感,想要與他們進行文化交流,還不如說是朝鮮國王將計就計,派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洪明榮出使北京,趁機摸清楚如今清國的狀況罷了。

他們這個使團從咸鏡道的山區出發,然後繞道吉林,輾轉很遠才最終抵達了清國首都北京。而之所以繞道,原因也很簡單,怕被「天祖國」東岸人知道,從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他們現在還是東岸的仆從國,經濟與東岸緊密捆綁在一起,釜山那邊還有東岸軍隊,桿城三郡的全氏割據政權也是東岸人的忠實走狗,朝鮮王國實在沒有反抗的資本,因此只能私底下搞小動作了。

洪明榮使團抵達北京後,至今尚未得到康熙的接見,理藩院的官員對他們這種「二五仔」也看不過眼,態度比較惡劣,這讓朝鮮人攢了一肚子的怒氣。洪明榮已經決定,若是清國皇帝在一個月內再不接見他們的話,他們干脆就打道回府好了。只要跟東岸人搞好了關系,錘煉出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日後一旦中國有變,他們未必就沒有機會了。

想到這里,洪明榮心情慢慢變得平靜了下來。只見他整了整衣服,然後坐到了桌子前,吩咐隨從給他煮茶。滿洲韃子不過百多萬人,卻統治著數千萬清國奴,國內矛盾一定很深。朝鮮王國,就安心等著他們解體的良機吧,日後恢復古高句麗王國的舊疆域,也未必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