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 二劉(2 / 2)

這次打完雲南之後,繳獲甚眾。劉忠貴欣喜之下,讓劉奇張羅著擴大這些產業的規模。所需機器全部由東岸人出售,甚至他們還派出了五十名幼童到登萊學習,很是花費了不少錢,同時也展現了自己的雄心。

結果今天呢?劉忠貴似乎後悔了,想要挪用一部分資金修建戰備公路,但這又怎么可能呢?向東岸人訂購機器的錢已經給出去了,他們向來是貨到付款的,你不要了他們也不會退錢。另外,花在南方土司舊地上的移民安置費用也不能省!近些年四川大搞經濟作物種植,一會發展蠶桑,一會引進東岸棉花,總之是忙得不亦樂乎,糧食種植面積直線下降。這會好不容易才南邊開墾了些良田種植糧食,怎么能半途而廢呢?

「大帥,現在能擠出來的,也就南邊數府的『莠民錢』。但大帥,這錢動不得啊。」想了半晌後,劉奇還是出言勸阻道。

所謂「莠民錢」,其實就是移民安置費。成都幕府這兩年陸續裁汰了數萬南明降兵,同時還有大量從土司手里解放出來的地方少數民族。對這些人,劉奇是有一個長遠的規劃的,即擇地「開墾荒地,安插莠民,化莠為良」。說白了,就是把這些不是很可靠的民眾安插到原來的土司轄區,揀選合適的地方開墾荒地,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相對穩固的統治秩序,如此花個一兩代人的時間,差不多就徹底消化了,成了四川幕府穩固的農產品基地。

應該說,劉奇雖然大力奔走操辦工商事務,但他還是有些以農為本的思想的。他讀過一些東岸人的書,也從私交很好的東岸朋友聽取過建議,比如前成都商站站長陳明就對說:「需要對農業部門進行根本的改組,以便為工業發展提供原料,為增長的城市人口提供糧食,為增加的產品提供一個足夠容納它們的市場。現在四川的商品市場受到農村低水平實際需要的限制,由於技術沒有進步,過多人口被束縛在土地上,這威脅到了四川新政的持續發展。」

劉奇很好地吸取了這些建議,並在四川境內大力推廣新農業技術,提高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產量。比如他曾經大力推廣過「東棉」,即從東岸引進棉花種子,在四川種植。他認為東棉「棉叢高、葉茂、朵大、棉多、絨細而長,色澤白亮,產量是華棉的兩倍之多」,結果在那次災難性的推廣中,因為種子下發時已逾節候,並且栽種過密,陽光不足,同時當地氣候環境可能也有所不利,因此「棉桃多不能開」,損失不小。

好在劉忠貴十分信任他,認為萬事開頭難,以後持續改進就行,讓劉奇感動不已。因此,他痛定思痛之下,從寧波重金聘請了一些農學專家,在成都開辦農業學堂,專門教授農學、園藝學、農化、植物、養蠶、畜牧、水產、土壤、測量、氣象、農工、農政等十多門課程,並親自兼任山長,各種農業實踐活動、采買新式農具、印刷農業書籍、開辦《四川農學報》等所需的費用,他一概批准,從不否決,可見其重視程度。

如此數年之後,四川的農業產量有了不小的提高(但距登萊還有很大的差距),於是劉奇在重慶創辦了四川勸業場,陳列川中的谷、果、茶、麻、油、桑、漆、竹、木等,標出價格,注明產地,供包括東岸商人在內的外商參考,以加大四川農產品的出口力度。

當然劉奇最重視的還是糧食的種植。這無關其他,而是出於傳統士人的本能。中國自古以來因為飢荒而造成了多少問題,劉奇熟讀史書,自然是一清二楚的。因此,在看到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大大增加之後,他有點擔心——諷刺的是,經濟作物產量的增長正是劉某人一手推動的——因此他趁著改土歸流的機會,在南邊不斷安置降兵和解放的土司奴隸,擴大糧食作物的面積。這「莠民錢」,就是花在這里的,幾乎每年都有,且數額頗大,畢竟這還承擔著「化莠為良」的同化使命呢。

今天劉忠貴找他要修路的錢,劉奇想來想去,能擠出來的基本只有這里了。但他十分不情願,認為從長遠來看對四川有害,不值當。不過他也清楚自己的主公修路是為了北伐漢中,是為了王圖霸業,這事的優先級顯然比移民同化要更重要一些。

沒辦法,只能挪用一部分了。而且,今後「莠民錢」的數額大概率也要被極大壓縮了。蓋因北伐漢中,這戰事烈度可小不了,天知道要打幾年,要花費多少錢,要征用多少夫子。

這個世道,想休養生息喘口氣是真的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