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李嗣興(2 / 2)

因為東岸人在廣州李氏政權面前占據的政治優勢和軍事優勢,梧州商人必然能在這條水道的貿易中占據更大的份額。他們有航運優勢、有金融優勢、有貨物來源優勢,如果再搞不過廣東商人——好吧,梧州人之前也是廣東人,但現在不是了——可就有些說不過去了。管委會只會扶能扶得起來的人,實在不行的話,做大做強欽州港,重點發展遠東經濟圈的對外貿易,也是一條不錯的路子。

「牛團長,此行北上,我就不多說了。貴部齊裝滿員,軍威鼎盛,放眼遠東,當沒有你們一合之敵。但行軍打仗,決定勝負的因素很多,去了滿洲,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切不能因麻痹大意而吃虧,墮了我陸軍男兒的威名,被海軍恥笑。」梧州港碼頭邊,廉梧管委會主任湯墨羽拉著第二混成團團長牛策的手,殷切說道。

其實,第二混成團作為陸軍主力之一,地位何等尊崇,一介管委會主任本來也無權對他們發號施令。但湯墨羽是什么身份?原主力團團長,退役陸軍上校(退出現役前加了一級,算是榮退了),是牛策的老前輩,因此完全夠格指點他。

而牛策的部隊在廉梧屯駐三年,歷經欽州、梧州、橫州數地,每至一地,管委會都竭盡所能解決軍需供給問題,絕無短少,可謂至矣盡矣。而且,牛策出身一般,與湯墨羽這種「豪門貴閥」有點差距,因此還是比較謙虛的。只聽他說道:「請湯主任放心,第二混成團老兵很多,不會犯任何低級錯誤的。我部撤走後,潛伏在廉梧境內的宵小可能會有異動,湯主任不妨硬起手來,殺一儆百,讓他們死了那條心。廉梧的天,是咱們東岸人的!」

「呵呵,果然是干勁十足。」湯墨羽點了點頭,說道:「放心吧,牛團長。我已經和越南方面談妥了,高平李嗣興部三萬余人將分批撤出。撤出後,這批人將在廉梧境內逗留一段時間,正好拿他們去打打治安戰,總不能白吃飯嘛。而且,我這里還有兩個新軍師,有初步訓練完畢的五個縣保安團,兵力不弱的,應付起來沒什么問題。除非長沙的李來亨吃飽了撐的派大軍過來打我們,但他敢嗎?」

話說南明晉王殘部在越北山區盤踞數年,如今都快成北越政權的一塊心病了。打,折損太嚴重,白白給了對手機會;不打吧,人家在山里招兵買馬,公然立旗,也不是個事情。東岸人出面與北越談判,讓李嗣興部三萬余人撤出那個窮山溝溝,對北越政權來說當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為此,他們還被東岸人敲詐了六萬噸糧食作為「遣散費」,十年內付清,倒是給財政不甚寬裕的廉梧管委會減輕了很多負擔。

而對李嗣興來說,撤出越北山區也是一個解脫。在那片窮得鳥不拉屎的地方,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連軍資葯品都得東岸人接濟。雖說拉起了三萬多人的隊伍(不少是山區混不下去的越南人),但槍只有一萬余桿,能用的炮不過四十余門,且口徑還不甚大,彈葯儲備更是只夠打幾次中小規模的戰役——失了地盤的軍閥,就是這么慘——已經堅持不下去了。能夠走出來,不管未來去哪里,南洋也好,鯨海也罷,都比那個潮濕悶熱、蛇蟲肆虐卻又物產貧瘠的越北山區強。

當然最理想的還是去南洋。李嗣興雖然一直在山溝溝里蹲著,但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事情,比如廣東李元胤、福建鄭克臧在南洋開拓的事情,招募民眾出海的廣告都打到廣西了。李嗣興的部眾里三分之二以上是雲南、貴州籍,剩下的要么是廣西人,要么是越南人,還是很能適應南洋諸島的氣候的。

只不過,他們與李元胤、鄭克臧還是有點區別的。畢竟勢窮來投,什么也沒有,沒法與東岸人講價。未來,大概率無法保持獨立狀態了,估計和早些年東岸人在山東創立的那些個草頭師一樣,給你劃一個防區,防區內財政自收自支,但多半不夠,需要上頭撥款養著,再加上周邊都是東岸的直屬勢力,這就沒有了割據的可能了。但形勢如此,又有什么辦法呢?吃人家的喝人家的,人家不接濟就得垮了,還是現實點吧,哪怕人家讓你去印度——不要覺得不可能,事實上東岸人還真想讓他們去印度那邊折騰,第二選擇則是馬六甲城建立李家坡,但這需要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溝通——你不也只得背起行囊,老老實實去給人家開疆拓土?

窮困了這么久,大伙的心氣早就已經消磨殆盡了,不再是當初那支敢跟順軍真刀真槍拼殺的虎狼之師了!

「李嗣興的人,戰斗力還是可以的,也不怎么怕死。如今看起來不行,那只是士氣低落、給養不足罷了。稍微養養,即便不能恢復以前的戰力,但震懾宵小,當真是殺雞用牛刀了。」牛策聽後笑了笑,說道:「日後再好好整訓一番,換下裝,放去印度,還不是虎入羊群啊?哈哈,便宜這幫喪家之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