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大北方戰爭(三)(2 / 2)

彼得一世在普斯科夫要塞住了好幾個月,聽到的基本都是勝利的消息。比如某月某日攻占某座城鎮,某月某日又擊敗了某支瑞典軍隊等等。總之,在查理十二帶著瑞典主力南下波蘭後,俄國人跳得還是挺歡的,憑借著巨大的兵力優勢,不斷攻城略地,讓留守的瑞典人苦不堪言,防線一退再退。

這樣的情形正是彼得所希望看到的。經過長達一年的激烈戰爭,原本還有些稚嫩的俄軍得到了寶貴的經驗,戰斗力獲得極大提升。這些東西,是在訓練場上永遠也學不到的。軍隊的戰斗力要得到升華,還是得靠那生死之間的磨礪。

彼得現在又把軍隊分成了三股,一股攻擊涅瓦河谷及芬蘭,一股攻擊立窩尼亞,一股部署在普斯科夫要塞以西,人數最多,裝備最精良,並由舍列梅捷夫親自指揮,隨時准備突破瑞典人的防線,進入波蘭境內。

平心而論,彼得一世還是比較仗義的。他沒有置盟友於不顧,而是一直在努力救援。這固然是因為他想要在西方君主的眼里留下一個好名聲,但更重要的還是他不相信奧古斯特可以獨立擋住查理十二的凶猛攻勢。唇亡齒寒的道理彼得還是懂的,若是奧古斯特戰敗進而退出戰爭,那么俄國人的壓力就實在太大了,彼得非常擔心這一點,更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局面,或許會屈辱求和吧。

而雖然坐鎮北方,但彼得一世也會時不時地關心一下南方的局勢。他心愛的艦隊已經在坦波夫組建完畢了,雖然只是一支規模不大的內河艦隊,但裝備了大量外國進口的先進火炮,戰斗力還是可以的,足以對未來進攻亞速要塞產生很大的積極意義。吃苦耐勞的俄國步兵、來去如風的哥薩克騎兵,外加裝備精良的海軍,應該可以拿下亞速要塞了吧?

唔,好吧,對付土耳其人可能是足夠了。但如果東岸人參與進來並進行干涉呢?那樣情況可能就會變得極其復雜。彼得現在對東岸有些畏懼,既畏懼他們的財富,也畏懼他們廣闊的外交影響力,這在很多時候比五萬大軍還管用。彼得已經無比確信,東岸人會死保他們的走狗卡爾梅克人以及克里米亞韃靼人——是的,在彼得心目中,韃靼人更像是東岸人的傀儡,而不是土耳其人的附庸——這與他南下草原,飲馬黑海的戰略是相悖的。

獲得一個港口,是俄羅斯人百年來的夙願。自從上一次戰爭失敗,丟失了波羅的海出海口,俄國人就一直在為此努力。無論是黑海港口還是波羅的海港口,他娘的先給我來一個!俄羅斯帝國已經等待太久了,他們不想繼續窩在會冰封半年以上的阿爾漢格爾斯克!

這次進攻瑞典,主動挑起大北方戰爭,其實也是這種思路的產物。但彼得萬萬沒想到,實力大大提高後的俄羅斯軍隊依然不如查理十二的部隊,以至於納爾瓦之戰損失數萬人,差點就讓彼得失去了全部信心。更可怕的是,根據剛剛得到的絕密信息,瑞典國王查理十二已經在與東岸人秘密接觸,打算把格但斯克自由市交予東岸,以換取他們一筆價值數十萬圓的武器、軍資援助。

奧古斯特對此很是生氣,他召回了正在東岸人那里尋求貸款的使者——不過卻沒有關閉與東岸對話的大門,幾位有著極高授權的使者依舊待在庫爾蘭公國,隨時准備接觸——打算依靠波蘭和薩克森自己的力量,與瑞典人決一死戰。

彼得對奧古斯特的狂妄不是很贊同。事實上他覺得東岸人手握的金錢和武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值此艱難時刻,他甚至願意犧牲其他方面的利益,來換取東岸人站在己方——至少,不要站到瑞典人那邊——他已經了解查理十二這個人了,知道他殘忍、好戰,冷酷無情,一旦糾纏上了就不死不休。

惹了這個強敵,俄羅斯帝國除非徹底擊敗瑞典,否則根本沒有脫身的任何可能——其實在去年納爾瓦戰役慘敗後,彼得一度派人求和,但被查理十二拒絕了,這個時候彼得就知道,俄羅斯與瑞典之間,無法善了!

彼得已經想好了,打算派使者前往東岸人那里,首先保證庫爾蘭公國的獨立,其次同意格但斯克自由市歸東岸人管理(反正這座港口也是東岸人在使用,慷他人之慨有何不可),最後承認北高加索的衛拉特蒙古汗國。

說起來,第一條和第二條不算什么,但第三條可算是了不得的讓步了,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彼得對與瑞典的戰爭信心不足,急需求助外部勢力。不過,就在彼得的使者攜帶著他的親筆信,准備出發前往庫爾蘭的時候(趙貴在此躲避兵災),一則震驚整個歐洲的消息傳了過來,讓彼得迅速改變了注意。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