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台灣模式(2 / 2)

逆流1982 刀削面加蛋 1038 字 2021-10-14

而到了1989年的時候,台積電的成立更是帶動了不少中小企業進軍晶圓代工領域,其完善的供應鏈,完備的技術升級的工業園區,更是台灣晶圓代工發展的重要基礎。

另外台灣在吸引人才方面,也是花費了很多心思和投入了巨大資金的。

在1976年的時候,台灣地區開始以硅谷為范本,規劃半導體科學園區,仿照斯坦福伯克利等名校與產業集群合作的模式,將園區設置在了與台灣清華大學,工研院,台灣交通大學等比鄰而居的新竹。

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台灣就有很多高材生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並且在畢業之後,大部分人留在了美國創業,還有一些人進入了美國硅谷工作,而這些人在日後也成為了台灣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助力。

台灣工業園區建園之初,就是為了吸引在美國創業的台灣企業家回台,支持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另外還有一些硅谷回流的人才扮演了橋梁的角色,向台灣ic產業傳播新技術和新經營模式,促使企業組織規模轉變,形成了專業分工垂直分離的全球化生產模式。

當時那些留在美國的海外華人也與台灣的技術部門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許多高度流動的工程師在美國和台灣兩地工作,定期的往來於太平洋兩岸,通過跨國技術共同推動了兩地技術人才的與企業的協作,這也使得台灣的集成電路產業擁有了非常雄厚的人才資源。

其實段雲在深圳發展芯片產業的思路和台灣地區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是基本相同的,他也准備在深圳關外設立一個類似於美國硅谷的園區,把國內最頂尖的高科技企業和人才聚集起來,逐步建立成以集成電路產業為核心的「中國硅谷」。

段雲成立中國硅谷的這個想法以當前的國內環境而言,是非常困難的,但幸運的是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支持,市長李灝在看到集成電路產業給深圳帶來的巨大產業和經濟效益之後,也是不遺余力的給予了段雲巨大的幫助。

除了資金和政策之外,段雲如果想完成自己的計劃,還需要大量的頂尖人才。

這次他准備高薪聘請胡正明,就是他後期計劃中重要的一步,除了可以借助胡正明在業界的名氣,在歐美國家私立研發中心之外,同時還可以利用他台灣華裔的身份,接觸到更多優秀華人工程師,從而和台灣半導體企業爭奪人才。

其實在挖角台灣半導體人才方面,後世的內地企業一直有著這方面的「優良傳統」,他們會以高達三倍的薪資大量挖掘台灣半導體生產,有的台灣半導體公司上百名工程師集體跳槽,甚至連保安也被挖走,這件事情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也正是靠著這些挖來的人才,中國內地的半導體企業才得以迅速發展,縮小了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