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一章 格物致知(1 / 2)

寒門狀元 天子 1834 字 2021-01-18

蘇葵,字伯誠,廣東順德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授翰林編修,此人曾在多地為學官,曾多次修繕書館書院,其治學嚴謹的態度也為人稱道。●⌒,他這一來,見到汀州府學子這般浮躁,不由心生惱火,這一怒,無形中給了在場的秀才們一個下馬威。

眾學子為了自己的功名著想,不敢也不能在新任的提學大人面前出丑。

在眾學子躬身行禮時,蘇葵氣沖沖往里面行去,最後站在最前面的案桌之後,冷冷道上一句:「落座即是!」

眾人這才惶恐不安地轉身落座,剛才為蘭陵笑笑生而爭吵的人此時都低著頭,生怕被蘇葵知道剛才出言爭吵的人就是他們。

但蘇葵似乎並沒有緊抓著不放的意思,而是從懷中拿出一疊紙來,在案桌上平放好,就好像演講稿一樣。

「今日之論,乃格物。」蘇葵上來就將議題所言明,「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爾等以為然否?」

就算有人心里有不同意見,此時也只能乖乖應是。

這就好像學校校長,兼教授,兼考試出題人、兼批卷人、兼監考官、兼職稱評定人在你面前,就算他放個屁你也要說是香的,更別說蘇葵引用的還是程朱理學的理論,繼孔孟之後第三人朱熹的話,你敢出言質疑嗎?

若真有所異議,你分明是不想進補廩生,養家糊口,更不想鄉試中舉了!

沈溪卻覺得這種格物,不是唯物主義的格物論,比心學還要唯心,說什么「一草一木皆具至理」,你非要說,我從小草身上看到了不屈不撓,以此來作為至理,未免太過牽強附會。把「至理」看得太不值錢了。

反倒是心學,崇尚的是回歸本我,倒有種道家清靜無為的風格,講求心境自然。更容易讓沈溪接受。

蘇葵見眾人附和,不由滿意地點頭道:「爾等有何意見,只管說來。」

眾學子一想,機會來了,能不能進補廩生、增生就看這一回了!馬上就有人跳出來。開始表長篇見解,以顯示他多有學問。

「學生以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至知……」

旁人聽著前一個侃侃而談,心里就開始犯起了嘀咕,有你的,我要說的話你先給說了,那我接下來說什么?

《四書》《五經》里議論「格物」內容本來就不多,在一個坐而論道等於是為聖人立言的時代,必須要拿聖人的話來作為議論的中心思想。這就好像作八股文一樣,不能以聖賢之言來破題,那文章等於是開篇即廢。

沈溪坐在那兒很淡定,有這么多人搶著說話,根本就沒他插嘴的機會。此時在場之人都在心中編排一會兒的說辭,但道理不過就那么多,無非是從《四書》《五經》中得來的啟,又或者是從其他典籍中所知,誰也不敢在蘇葵這樣的提學官面前信口開河,更沒人敢為自己立言。

在第一個人起來表見解時。蘇葵還欣然點頭,但在他聽到接下來幾個秀才說的道理幾乎完全相同,一點兒新意都沒有,完全是照本宣科時。他的神色就不太好看了。當第五個人說完,第六個爭著想站起來表見解時,被蘇葵打斷。

蘇葵道:「格者,為至,為盡;不盡則無以致知。此處有案桌一方,爾等可盡格一番。明其至理。」

一句話,讓在場秀才面面相覷,臉色變得極為難看。

「格物致知」在他們看來,只有聖人才能做到,他們學的是聖賢學問,聖賢說什么就是什么,至於讓他們親自去實踐,那可難比登天。

就好像格物,聖人能從一草一木上看到大道理,他們就不行了,不然聖人為何是聖人,而他們只能當聖人的學生?

這種考題,可要比考院試還要難上幾分,你可不能隨便瞎說,你若說,我從這張案桌上看到了「四腳平穩」,蘇葵上來就可以給你一戒尺,我讓你代聖賢立言,聖賢哪句話是跟你說四只腳立著比兩只腳立著更穩?你要隨便胡侃,這桌子能看到的道理多了去了,但讓你拿聖賢的話,來議論這張桌子,那可就十分困難了。

沈溪見眾生員閉目沉思,搖頭晃腦,心中不由暗嘆,這格物致知對於普通人來說,實在是太過困難了,這也是心學為何能夠興起的原因。你非要讓人跟聖賢一樣去從天地萬物明白道理,這是不靠譜的,也有違致學精神,而心學則講求的是本我,只要明白自己立身處世的道理就可。

沈溪不禁想到「守仁格竹」的典故,說的是一代大哲學家,將心學繼承和揚光大、被譽為心學集大成者的王陽明從婁諒那里得知「格物致知」這個道理後,覺得收獲甚大,欣然回去對著竹子,想從「一草一木」中格出至理,但他花了三天三夜,並無寸得,他認為是自己用心不誠,所以摒棄一切雜念,繼續深入參詳。結果到了第七天,王陽明仍舊得不得任何至理,反倒把自己給累病了。

這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王守仁也正是由此懷疑程朱理學,而得出「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的心學理論基礎。

眾人之前還搶著回答,現在則沒一個吭聲。這種問題,放到太學去,找一群大儒來探討,也未必能得出什么好的見解,而眼下卻是一群為自己生計和學業奔波忙碌的秀才,可以說蘇葵完全是找錯論道的對象了。

蘇通沉思良久,低聲對沈溪道:「沈老弟,你見解向來獨到,眼下就有個機會,是你挽回形象的大好良機。」

沈溪誠實地搖搖頭,現在明擺是槍打出頭鳥,他本來就對程朱理學的「格物」有些不以為然,讓他出來議論,那不是自打嘴巴?這種時候還是選擇靜默不出聲為好。

蘇葵本來耐心不錯,但在等了小半個時辰仍舊沒人話時,他心下有些惱怒:「爾等平日致學,就致成這般模樣?」

眾人都低頭,臉上帶著幾分悔過之意。蘇葵也不客氣。直接指了指前排一名三十多歲的秀才:「你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