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〇〇章 千里尋夫(第十更)(1 / 2)

寒門狀元 天子 1755 字 2021-01-18

謝韻兒此時卻突然道:「婆婆,掌櫃,不如……讓我去吧。…≦。…≦我自小便在京城長大,對那里熟悉,若相公有什么事,我能多幫襯一些。」

謝韻兒作為6氏葯鋪的頂梁柱,離開後會對葯鋪的生意產生很大影響,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可眼下幾家人眼中,沈溪的前途才是最著緊的,至於葯鋪賺多賺少,已經沒人太在意。

沈、6兩家人,基本都沒出過遠門,要去京城這么遠的地方自然不行,但謝家畢竟曾是京城望族,對那里熟悉得很。

可謝韻兒要獨自去京城這么遠的地方,惠娘和周氏都不怎么放心。謝韻兒道:「相公赴考大於一切,妾身若能幫到他,還想替婆婆和掌櫃的去盡責……」

惠娘和周氏都聽出來了,謝韻兒進京,也是為了報恩。

報的是沈、6兩家的恩情!

稍微商量之後,惠娘周氏都擰不過她,不過惠娘還是提醒:「韻兒要去,還是先跟家里人商議。」

惠娘所說的家里人,是謝家人,謝韻兒同時也是謝家的頂梁柱,就算她如今居住在沈家這邊,可謝家無論有大小事,都需要她出面。

等把謝伯蓮夫婦請過來,三家人坐下來把事情一說,連周氏都沒料到,親家公和親家母會這么好說話,根本就沒怎么考慮就答應讓謝韻兒進京。

謝伯蓮道:「小女對京城熟悉,她這番上路,老夫會與她信函,到京城後自會有人幫輔……」

周氏和惠娘對視一眼,都看出對方眼中的疑問。

謝家要把女兒送到幾千里外的京城,為何還這般平靜,甚至還支持呢?女兒家行遠路,本該是大忌啊!

只有謝韻兒明白父母的意思,其實沈溪遠赴京城趕考後,她的母親便來說過。她應該一同往京城去的。

謝家那邊知道沈溪這次赴京帶了女眷,女眷中還包括沈家的小童養媳林黛,對於謝伯蓮夫妻來說,最希望的是女兒早日成為真正的沈家婦。如此女兒終生有了倚靠,連謝家也會跟著沾光。

最開始沈溪是秀才時,他們就很樂意接受沈溪這個女婿,如今沈溪已經是解元公,他們更是沒得挑。若將來沈溪中了進士,而謝韻兒與沈溪沒有進一步的關系,可能他們再強求,沈家這邊也會把事情挑明,把婚給強退了。

京城是什么地方,達官顯貴那么多,有權勢的人家總有幾個女兒,若聽說沈溪年輕有為還未娶妻,誰不想把女兒嫁給他?現在沈溪也就有謝韻兒這段婚姻牽絆,若沒有。沈溪在京城里那絕對是搶手的金豆豆。

惠娘道:「既然二老都同意,那就讓韻兒准備一下。妾身會讓侍婢沿途照顧她起居……」

惠娘是個細心人,她比周氏更能明白謝家人的想法,其實她自己也掛念沈溪得緊,怕沈溪在京城有什么事,而林黛、朱山和寧兒都不是有主見的人,事到臨頭幫不到沈溪什么。

可謝韻兒就不同了,她經歷的事情多,而且人也聰慧,更重要的是謝家在京城多少有些人脈。關鍵時候能派上用場。

事情商定好,就開始准備。

畢竟寧兒和朱山陪沈溪去了京城,謝韻兒要去,同樣需要女眷相隨。惠娘本想讓家里的丫頭多去幾個,但謝韻兒最後只要了秀兒,主要是秀兒有力氣,能沿途幫忙搬搬抬抬,至於那些縫縫補補的針線活,她自己完全能夠勝任。

二月初三。在沈溪開考會試的前幾天,謝韻兒跟著商隊一行北上。

這次商隊帶隊的是車馬幫的大當家宋小城,朝廷有征召,惠娘不能親自去,總需要有能帶頭的人出面,而宋小城是最合適的。

這次宋小城帶了六七十號人同行,一方面是京城那邊有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方便沿途保護謝韻兒這位少主母。

絮蓮本想同行,但她要照顧孩子,無法跟隨,只能留在家中。

二月出,最快也要到三月底才能抵達京城。那時候別說會試,連殿試都結束了。謝韻兒去京城到底能幫到沈溪什么忙,連謝韻兒自己都不清楚,但她還是固執地去了,就好像千里尋夫的小嬌妻,去意決絕。

……

……

與此同時,沈溪已經到了緊張備考的關鍵時刻。

到了二月初七,距離會試入場還有一天,沈溪已准備好第二日應考的所有事宜。這天他跟蘇通見了一面,互通有無。

蘇通將他打聽到的消息告知沈溪,這屆會試的參加人數大約是三千五百人左右,最後擬定錄取人數為三百人。

在明初,會試錄取人數並無定數,最少一次錄取三十二人,最多則錄取四百七十二人。具體數字,由吏部奏請酌情定奪,到成化十一年,才確定下來每屆會試錄取三百人的定規。但也可在三百的數量上,恩詔增廣五十人或一百人,但並非恆制。

近百分之十的錄取率,看起來很高,但卻受限於地域劃分。

在明初南北榜案生之後,朝廷對於科舉取士,一般是根據地域來進行錄取。

到了仁宗洪熙元年,在大學士楊士奇的建議下,朝廷正式定下南北卷制度,南卷取士十分之六,北卷取士十分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