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一章 禮樂之治(第四更,賀新盟主)(2 / 2)

寒門狀元 天子 1713 字 2021-01-18

第三題算是四道題中一個區分優生和差生的關鍵點,屬於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若考生對這二人不熟悉,想把這道題回答好是有些難度的。在沒有考試大綱的情況下,考生未必會去研究叔孫通和諸葛亮二人到底在禮樂之治上有什么成就,單從題面上來回答,文章所論必會有失偏頗。

沈溪基本是看一題,便在草稿紙上做一題,一共四道題,前三道題的文章全數在草稿紙上寫好後,他才著重考慮最後一道題,這是四道考題中所占議論比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題。

第四題的開篇就把問題給點明:「我國家自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創業」

這道題問的是,當今大明朝禮樂為何也比不上堯舜禹三代該何從

通覽四道題,都是在圍繞禮樂之治,而且是皇帝通過思考和感慨,一步步引申出來。既有對歷史的反省,也有對現狀的遐思,連弘治皇帝自己都不敢說已找到確切的答案。而是希望通過眾貢士之手來幫皇帝排憂解惑。

殿試考的已經不完全是士子的知識面,以及寫八股文、議論文的能力。而是要考士子的。

所謂的,聽起來很深奧,但總結起來,不過是要在儒家思想下,分清天地君親師的主次關系,知道帝王御民和愚民的手段,幫皇帝治理國家,教化百姓。至於百姓是否安居樂業尚在其次,重點是讓百姓認清楚皇帝治國那是「天賦皇權」,不能撼動帝王的統治。

歷朝歷代的帝王,追求的皆不過如此,儒家學說之所以得到推崇,正是因為儒家學說很好地契合了帝王治國的宗旨,讓皇帝覺得,只要讀書人把儒家學說學好,同時能奉為經典,就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統治。儒家學說基本跟封建王朝的「思想政治課」差不多。

考生要有學問。先要有思想覺悟,你學了法家、墨家那一套,回過頭來跟當皇帝唱反調。甚至造反,當帝王的怎會讓你學習,甚至列為科舉應試科目

回到這道「禮樂之治」的策問題上,沈溪已明白自己所要論的方向。先要迎合的就是弘治皇帝對於「禮樂之治」的追捧。

當皇帝的,誰不想在宮闈里,天下臣服,四海升平

可真要實施起來就難了,別說是天災,就連。也是年年不曾斷絕,弘治朝國內大致安穩。但地方禍亂仍舊不斷,西北用兵剛剛結束。南疆仍舊有少數民族反叛,若真的能實現「禮樂之治」,就不會出現這么多糟心事。

沈溪需要從一些實際情況來著手議論。

當今為何禮樂之治不及上古堯舜禹三代那不是因為陛下不夠聖明,也不是因為朝臣不夠努力,更不是因為百姓不忠君愛國,實在是因為百姓缺少教化,民間缺少一股「正能量」,需要通過輿論的方式來引導百姓的思想。

讀書人學的是儒家思想,遵從了修齊治平的一套理論,可那些沒讀過書的白丁,誰教給他們王化之道那就應該讓地方官府設立民間的學壇,讓百姓都去聽講,將帝王禮樂治國的苦心傳達給百姓知道,如此百姓才會感念天子恩德,接受禮樂教化

沈溪覺寫這種文章最是頭疼,因為通篇下來沒一句是他想說的,而且他所提的這些辦法,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說,簡直是「損招」,教的是百姓的如何倒退。

但換個角度說,至少按照他這一套實施下來,民間至少能安穩一些,符合統治者的意願。

朝廷采納了他的提議,或者可以帶來短暫的安穩,百姓也會有種「我生活得很幸福」的錯覺,可就怕生一些大災大難後百姓沒有活路時,便會破口大罵,我他娘的連飯都吃不上了,賑災糧食不給我,還跟我說什么忠君愛國

以後事,以後再論。

沈溪沒把自己的文章太當回事,當下也就放平和了心態,這不過是一次科舉考試而已,不用想那么多。

既然後世評價科舉考試荼毒人心,那就先把自己荼毒一回,只要內心有一桿秤,能分辨出是非黑白便可,筆下怎么寫,全看閱卷人的喜好和口味,要真是在這種考試中另辟蹊徑去表一些不符合時代的議論,那才真的是沒事找事。

沈溪奮筆疾書時,別的考生也在完成自己的文章。

到下午申酉之交,太陽西斜,考生的筆基本都停了下來。

規矩是一樣的,寫完就要合卷,因為卷子是不能改的,考完試才覺有錯漏,只會給自己平添煩惱。

ps:第四更送上

再次恭賀「形色之行攝」大大成為本書盟主也請大家繼續支持,訂閱、打賞、推薦票和月票啥的,多多益善,成績越好,更新越多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