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七章 狀元卷和榜眼卷(第二更)(1 / 2)

寒門狀元 天子 1784 字 2021-01-18

殿試前四的考卷,只能判斷出倫文敘的,他的文章在前四名中又相對最普通,剩下三人,無非是沈溪、孫緒和豐熙,單從文章來論,狀元應該是從這三人中產生,可按照「潛規則」,還真未必……

沈溪、孫緒和豐熙,都有文章之外的缺憾,唯獨倫文敘,文章寫得那是四平八穩,人更是相貌堂堂,而且有鴻儒的名聲,從朝廷的角度,自然是把倫文敘推出來當狀元,最合時宜。

但若如此,就等於是皇帝帶著十四名殿試閱卷官一起營私舞弊,違背了科舉考試公平選仕的基本原則。

在這種時候,皇帝的意思最為關鍵。

皇帝客氣地跟你商量,還說前四的排名由眾人商議來決定,可殿試排名本來就是天子的責任和特權,大臣要有覺悟,不能冒犯天顏。

就在眾人默不作聲之時,太子少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閔圭走了出來,行禮道:「陛下,臣以為四名貢士之作答,平穩有度,文采卓然,臣心中實難以定奪孰優孰劣,請陛下聖斷。」

閔圭的說法,基本也是在場大臣的意思,因為這問題有些難辦,到了殿試前四這個份兒上,其實已經很難區分文章的優劣,說倫文敘的文章不好,也是因為他寫得太過四平八穩,所提提議並無建樹。

反倒是另外三人,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有一定的見地。

朱祐樘重新把四份考卷攤開來仔細端詳。若是能拆開彌封知道是誰寫的,他倒容易定奪。李東陽那邊尚曉哪篇文章是倫文敘寫的,朱祐樘卻對眼前四篇文章出自於誰之手一概知,而為了保證公平公正,朱祐樘又不想破壞規則。

「這篇文章,朕覺得不錯。」

天子突然拿起一份卷子,抬頭看著在場之人,「眾卿以為呢?」

在場的殿試讀卷官盡皆面面相覷,這份卷子昨日里已為人所探討了不下數次,其中文章之老辣就連那些老翰林都不及。其中提議很符合君王的利益和想法,簡直是為皇帝御民所量身定制。

通常來說,皇帝是最喜歡這種「體察上意」而且能為帝王「分憂解難」的臣子。

嫉妒心重的大臣難免會想:「文章不拍馬屁,卻件件說得合乎上意。這種人將來到了朝廷,必會成為大敵,就算不能阻礙他進入前四,也不能讓他列於三甲進入翰林院。」

大理寺卿王軾走出來行禮道:「臣以為,這篇文章過於浮華。所提之事……皆都頗費周折,恐非做實事之人!」

不管好不好,先給他扣上一頂大帽子。

皇帝不是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我就先唱反調,說他不切實際,這種人是在變相地溜須拍馬,我得把他給揭穿了,讓皇帝知道此人的嘴臉。

但王軾的話並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

其實在皇帝出制誥之時,在場的眾殿試閱卷官就在想一個問題,若把自己放到殿試考生的位置上,應該以怎樣的文章來作答?

尤其是最後一題。涉及到大明朝禮樂之治的內容,如何能為皇帝分憂,讓皇帝不用為大明朝禮樂之治不及堯舜禹三代而感到惋惜?

包括內閣輔劉健在內,在深思熟慮之後都意識到一個問題,這種文章想侃侃而談容易,真正要說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來替皇帝分憂是不太現實的。

禮樂之治是歷史遺留問題,都知道要用嚴峻的法律才能令臣民不敢有所異動,現在光說要靠禮樂去治國,誰聽你這套?

但這次殿試卻有人能提出些相對較好的建議,又以那篇「老辣」的文章為甚。這種文章可以說空泛。但還不如說人家真的是在為皇帝著想,絞盡腦汁出謀獻策。

朱祐樘聽到王軾的話,重新審視手上的文章,連皇帝自己都不覺得內容空泛。王軾的指責明顯有幾分偏頗。

朱祐樘不由抬頭看了看劉健和李東陽,他二人一個輔一個次輔,李東陽還是禮部會試的主考官,多少會對他有所建議。

但在這件事上,這兩名善於為皇帝分憂的大臣卻選擇了沉默。因為在劉健和李東陽心里,也承認這篇文章的確寫得好。但想到此人是沈溪、孫緒和豐熙中一人,他們卻並不想推薦皇帝選拔此人為狀元。

李東陽心想:「就算沈溪才學敏銳,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但以他的年歲和見識,應該寫不出此等文章,那么此人就是豐熙或者孫緒,以豐熙為狀元尚可,但實不及倫文敘。」

李東陽在心中排定的名次,狀元倫文敘,榜眼豐熙,探花孫緒,二甲第一為沈溪。這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結果,既保全了朝廷的顏面,又讓士子感覺到皇恩浩盪,但他再仔細一想,卻又覺得讓孫緒和沈溪掉一個個更為合適。

因為這屆會試的二甲第一名是進不了翰林院的,李東陽對沈溪起了愛才之心,反倒對於狂傲的孫緒不太欣賞。

可在別的閱卷官心中,李東陽最初的排序,卻是最恰當和穩妥的,一個十三歲的少年郎,光是考個會元,就已讓京城士子嘩然,紛紛指責其涉及鬻題案,若殿試再成為一甲前三,士子肯定還要鬧。

現在的問題是,不知道沈溪的文章到底是哪篇,要是不小心真把他給取到前三,還成了狀元,那豈不是要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