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九八章 烤地瓜和烤玉米(1 / 2)

寒門狀元 天子 1939 字 2021-01-18

阿爾梅達雖然威風凜凜,在率領艦隊抵達馬六甲海峽,征服滿刺拉後,又先後在蘇門答臘、爪哇、渤泥和呂宋建立起殖民點,但這一些列「豐功偉績」跟與大明通商相比,屁都不是。

那些東南亞不開化的海島都被你占了又如何?產出都是簡單的手工藝品,再就是葯材和香料,就算能販運人口到佛郎機國當奴隸,但馬來人種普遍較矮,比較瘦弱,從東南亞回佛郎機國來回差不多要一年,還不如直接在非洲販運黑奴。

可跟大明通商就不同了,這時候奧斯曼帝國阻斷了東西交通,把控了對大明的貿易,使得大明的商品在歐洲幾乎都賣出天價。

阿爾梅達直接把東南亞的土特產賣給大明,再從大明得到茶葉、陶器、瓷器、絲綢等等在歐洲人眼中價值千金的商品,幾乎沒什么投入便有百倍千倍的暴利,端的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

這兩年間,阿爾梅達不過自大明向佛郎機國運回幾十船陶瓷、絲綢和茶葉,就讓他獲得無數聲譽,若他就這么灰溜溜離開,那等於是前功盡棄,說不一定還會被國王治罪。

現在就看阿爾梅達有沒膽子跟大明進行軍事對抗了。

換了別人鎮守東南沿海,阿爾梅達鋌而走險的幾率很高,他之前在大明朝沿海搶劫了不少好東西,可在泉州之戰敗給沈溪並押解到京城後,他開始知道大明國土有多廣袤,百姓有多富裕,軍力有多強盛。

沿海普通百姓家里能有多少茶葉和陶瓷?更別說是絲綢這樣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擁有的東西!搶劫吃力不討好,所得不過是些下等貨,運回歐洲也賣不出好價錢,不如跟大明做買賣劃算。

沈溪現在有恃無恐,阿爾梅達有本事就滾蛋,到時候我就可以帶著船隊將呂宋、渤泥等島嶼納入大明疆域,鹽場有了,種植園有了,還可以利用東南亞的人力和資源開東番,也就是後世的台島。

遣人把信送去給佛郎機人,沈溪除了以三省督撫名義向閩粵各衛所出警戒令,然後便在廣州城安心等候佛郎機人的消息。

如果阿爾梅達腦子稍微正常點兒,就會跟大明妥協。他不敢親自來,也會派人來跟大明和解,因為他之前所買大批貨物被扣押,再加上在上川島上儲存的來自南洋各地的土特產,如果不通過談判索要回去,那佛郎機艦隊會承受巨大的損失。

此時,沈溪最關心的不是佛郎機人,而是他在驛館後院栽種的玉米和番薯。

經過四個月的栽培,沈溪在廣州府第一場雪下來前,終於收獲第一茬,也是大明土地上第一茬玉米和番薯。

當把玉米撥開,看著里面黃橙橙的米粒,再看到那一筐一筐的番薯,沈溪的心情只能用激動來形容。

這年頭專門針對玉米和番薯的病蟲害幾乎沒有,番薯和玉米作為大明土地上的一種侵入物種,在短時間內沒有天敵,也沒有雜交作物連年種植後的減產,小小的後園出現大豐收,那以此類推,未來幾年推廣期間也可以獲得豐收。

收獲農作物,過來干活的卻不是沈溪的親衛,也不是車馬幫弟兄,而是沈家的女眷。

謝韻兒和謝恆奴都沒有大小姐脾氣,欣然進入田間,在所有人中最嬌生慣養的謝恆奴很喜歡這種田間勞作,6曦兒和尹文也盡力幫忙,只有林黛怕把自己弄臟,用鋤頭去刨番薯,揮兩下就覺得手腳軟,去掰玉米,又被玉米葉子割得哇哇叫。

周氏在後園里好似一個指揮官,全家上下只有她是田間勞作出身,農耕經驗無比豐富。

等忙得差不多了,周氏掐著腰道:「我說憨娃兒,這弄的什么東西?吃又不能吃,看又不能看,難道把東西曬干了拿回去當柴燒?你已經當官了,不要再做農活,說出去會被人笑話!」

沈溪道:「娘,這是陛下吩咐孩兒種植的。」

「我呸。」

周氏啐了一口,「你當老娘傻是缺心眼兒?皇帝高高在上,住在皇宮里,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會讓你種這玩意兒?」

「憨娃兒,你要是缺錢,家里家里可以省著點兒吃,辛辛苦苦供你讀書,是為了讓你告別田間地頭,你倒好,好吃好喝的大官不當,偏偏跑來種地?」

之前周氏不知道沈溪在驛館後院種了些東西,要她早現,非帶人把這些東西給鏟平不可。

我兒子是狀元,朝廷正三品的大員,種地就是自損身份,自甘墮落,我這個當娘的絕對不能讓他繼續墮落下去!

謝韻兒擦擦汗,走過去解釋:「娘,真的是陛下讓相公種的,這是從海外引進的新種子,咱大明還沒有過呢,咱這里的收獲,就是以後繁衍擴大種植規模的基礎,以後還要推廣到全國呢。娘……相公說不定會成為大明留名史冊的千古名臣呢!」

「真的?」

周氏將信將疑,把一根玉米棒子拿在手上,剝開來看了看,「核倒是不小,這表面一圈黃橙橙的東西,能當大米煮來吃嗎?皇帝這是沒事做,讓我兒子種這東西?」

沈溪笑道:「娘,這東西叫玉米,可以跟麥子一樣碾碎了,既可以蒸窩窩頭,又可以熬粥,還可以蒸著吃。您可別小瞧這東西,一畝地能產六七百斤,至於番薯……就是地瓜,能產上千斤!」

「你糊弄老娘?一畝水田產二百多斤稻子,那都是豐收的年景,你居然說能產六七百斤?」

周氏畢竟是田地里出來的,對於農作物的產量很敏感。

這時候農耕技術落後,沒有化肥,也沒有一代代選種和雜交,就算是一畝熟田,也只能產二百斤左右的糧食,豐年也不到三百斤,這正是為何大明近三百年國運,人口一直停留在一億人左右的根本原因。

因為受落後的生產工具、灌溉條件和耕種作物的限制,大明現有土地只能養活這么多人,生得出來也養不起,社會維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

可自從玉米和番薯引進中國後,華夏人口開始激增,這也是因為糧食多了,孩子生下來養活的幾率大增,誰不希望自家兒女多一些?

沈溪道:「娘,我可沒騙您,以後等大面積推廣種植之後你便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