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七四章 鬧劇的背後(1 / 2)

寒門狀元 天子 1751 字 2021-01-18

西北平靜,對京城的人來說是好事。

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很多人都巴望著,最好能無驚無險熬到年底,按照往常年韃靼犯邊的經驗,韃靼人到了冬天基本都是守著家不出門。

北方大雪封天,在不能占據大明內6城池的情況下,韃靼人長距離的奔襲很容易因為惡劣的天氣而失去機動性。

馬匹這種四條腿的動物,在冰天雪地中行進的度未必比兩條腿的人跑得快,尤其是在大雪覆蓋到膝蓋以上時,指不定什么看起來平坦的地方就是個坑窪,馬一陷進去就出不來了。

京城一片安靜詳和,西北各地則風聲鶴唳,入秋後尚未下雪,不過時值小冰河期,差不多每年到農歷九月下旬,長城以外地區就會開始下雪,但真正到冰雪連天、大雪封路還是要等到冬月或者臘月。

也就是說韃靼人差不多還有兩個月的時間來部署,至於韃靼人是進攻還是撤退,目前都是個未知數,但至少眼下沒有現韃靼人往京畿進犯的跡象。

此時,沈溪親率號稱五萬大軍,實際上只有不到六千人馬的隊伍,拖著沉重的家當走在往宣府鎮的路上。

用兩個來形容這路人馬的狀態,那就是「拖沓」,完全沒有一丁點兒行軍打仗的樣子,每天走三十里路都算快的了,將士們總有各種各樣的借口來推搪和拖延,好似根本就不怕韃靼人突然殺出來。

目前每個官兵最關心的,便是這一路上五次犒賞能否齊全,走了兩天、離開居庸關才六十里,許多人就要求犒賞,此後硬是糾結起來鬧餉不上路,無奈之下沈溪只得答應,結果又耽誤了一天。

這種鬧劇,在別的隊伍很少見,也只有京營的大爺才會有這種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態。

在邊軍將士眼中,打仗就是躲進城塞,嚴防死守,耗到韃靼人退去便可建功立業,但財就別想了,沒有戰利品自然就沒有繳獲,腰包鼓不起來,同時朝廷給的賞賜也基本被上級給貪墨。

至於京營兵打仗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財,甚至為了財可以不擇手段,幸好這一路上百姓基本都逃難,又或者躲進各衛所城塞,沿途不見人煙,不然這路京營人馬指不定要出什么亂子。

沈溪是個懂得靈活變通的主帥,領兵已非第一次,甚至在閩粵之地還培養出一支相對有戰術素養的人馬,跟著他打了一些硬仗,可到了西北之地,沈溪就好像突然變了個人,畏縮不前不說,甚至對於士兵們的無理要求,居然也盡量滿足。

之前胡嵩躍等人覺得沈溪「冥頑不靈」,現在他們卻覺得沈溪是個軟柿子,遇到這么好的財機會,他們已經在開動腦筋,等到了宣府鎮之後提高後續行軍犒賞價碼,一定要拿到足夠多的賞賜,就算不打仗不跟韃靼人正面交鋒,也要賺它個盆滿缽滿。

如此一來,監軍太監張永傻眼了。

張永雖然怕死,希望這一路上最好別遭遇韃靼人,但張永不是任人宰割之輩,在京城張永怕那些朝廷大員和皇親國戚,但在西北這種地方,又在軍隊中,他是堂堂監軍,在權力上跟沈溪不相上下,他想彈劾誰就彈劾誰,別人想辯駁都沒機會。

「……沈大人,那些個軍將明擺著跟您不對付,想讓您增加犒賞,這一路上行軍度就更烏龜爬差不多,若是不能在幾天內趕到宣府,路上遇到韃靼人,該如何是好?」

張永一臉急切,至於沈溪是否被那些軍將要挾,在他看來其實不重要,他在意的是行軍度實在難以忍受。

張永看來,只有留在城塞中才安全,從居庸關出塞,應該輕兵急進,最好能日夜行軍抵達宣府,再調查從宣府鎮到大同鎮、太原鎮沿途的情況,伺機而動。

現在倒好,沈溪先是從居庸關勒索來八十門火炮,還有一大堆火器和作戰物資,雖然說都配備了民夫,但到底拖慢了行軍度。

除此之外,沈溪非要定什么一路上犒賞的戰略,結果沿途行軍度太過拖沓,京營兵戰意本就不高,現在有了借口,一個個懶懶散散好似已經做好當逃兵的准備,只等聽到韃靼人的風吹草動就准備撂挑子走人。

沈溪這邊不著急,甚至有時候沈溪主動提出早些停止行進,尚未日落西山就開始扎營休息。

沈溪不以為意,笑著向張永問道:「那依張公公看來,應該如何行軍?」

「當然是越快越好。」張永道,「從居庸關出來,一路上過岔道、榆林驛,眼看要到懷來衛,不若在懷來衛城稍作停留,查清楚前路的狀況!若確定韃靼人撤兵,倒可以加緊行程,早日光復榆林衛城!」

沈溪心想,怕死者莫過於太監!

一個普通人,死了或者還有身後事,可對於太監來說,死了一了百了,連個後嗣都沒有,逝去連個殮葬執幡引路的人都找不到,死亡可以說是最痛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