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〇五章 重任在肩(2 / 2)

寒門狀元 天子 1701 字 2021-01-18

張凌城聽到這里,頓時放下心來。

張凌城別的好處沒有,為人中庸這點很好,他雖然不至於怯懦,但生性謹慎,看到沈溪所提頗有道理,心里就擔心會有這種情況生。

現在劉大夏贊同他的觀點,意味著即使後方真的出了問題,他張凌城也不用背負太大責任。

劉大夏說出這番話後,突然後悔了。此時他想的是:「沈溪所提是有一些道理,但韃靼人的消息封鎖不可能那么嚴密,大同鎮和太原鎮至今尚未有任何訊息傳來……反倒是寧夏鎮周邊遭遇敵情更為確切,我若停留榆林衛城不進,豈不是也成了畏縮膽怯之人?」

「這要探查到後方宣府鎮的確切消息,沒有十天半月做不到,難道這段時間就一直停留延綏鎮?」

就在劉大夏遲疑不定時,突然門口有傳令兵進來,奏稟:「大人,有寧夏後衛最新戰報傳來!」

「報!」劉大夏喝道。

「是。」

那傳令兵拿出一份由竹筒所盛放的戰報,打開來,讀道,「寧夏後衛衛城花馬池,於九月二十四日失陷,北寇兵馬約莫在三萬余,此外,胡楊堡遭遇襲擊,安定堡失陷……」

一連串戰報,都是寧夏鎮周邊一些要隘遭到圍攻和失守的消息,噩耗來得太過猛烈,而且對於韃靼人的具體數字描述得很詳細,一次就有三萬多人馬,還有各路雜兵,劉大夏在心中估算一下,這些兵馬合起來至少有六七萬的數目,甚至比他在榆林衛遭遇的韃靼兵馬還要多,還要來得凶猛。

傳令兵宣讀結束,將戰報呈遞給劉大夏。

劉大夏拿在手中仔細看過,再到大幅三邊地圖前,詳細比對這些要隘的地理位置,雖然大明在地圖編撰上有一定局限,但大致方向和距離還是能推算出來的,劉大夏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劉大夏厲聲道:「事關緊急,容不得再思量,一旦寧夏後衛失守,寧夏衛沿關一代必將受到沖擊,寧夏鎮危殆,此時若再不進兵,恐會令三邊之地再有城塞生靈塗炭,必須馬上西進!」

張凌城遲疑一下,問道:「那尚書大人,宣府和沈軍門……」

劉大夏謹慎地說道:「韃靼主力如今確實出現在了寧夏鎮,即便宣府周遭有韃子騎兵出沒,必然也是小股流寇,不必理會,現如今最重要是保障寧夏衛的安危。當前我軍的主要任務是快西進,收復寧夏後衛!」

張凌城對於劉大夏用兵一變再變有些無語,他其實寧願相信沈溪所說,因為如果是他,也覺得韃靼人進軍宣府,比攻打什么寧夏鎮收益更高。

韃靼人攻打寧夏鎮顯得非常拙劣,放著大明九邊糧倉宣府不打,卻盯上貧瘠偏遠的寧夏鎮,韃靼人對明朝三邊的堡壘是有多憤恨,非要打上一圈全部攻克瓦解才能解心頭之恨?

但這是劉大夏的軍令,讓張凌城無法辯駁,他作為總兵官,絕對不能頂撞劉大夏,而且他也缺少適當的幫手來說服劉大夏考慮沈溪的建議。

「尚書大人是否三思而後行?」張凌城最後用試探的語氣道。

劉大夏正因為西北之戰的連續失敗而懊惱和不甘,此時他得知韃靼「主力」的存在,豈能放過這揚大明國威的機會?

劉大夏道:「本官之命便是最後的軍令,張將軍只管將本官軍令傳達三軍,任何人不得有違!」

自從軍中效命以來,張凌城早已習慣聽這種不講道理的軍令。

文官素來都是說什么就是什么,他們不通軍務,看過幾本兵書就以為什么都會,在軍中耀武揚威,對不聽命的手下只有一個字:除之而後快。所以張凌城不敢表現出絲毫不滿,恭敬地說道:「遵命!」

隨後,張凌城便收起自己的質疑和牢騷,出了官衙前去安排行軍往寧夏後衛方向事宜。

張凌城離開後,劉大夏望著沈溪的戰況分析,心中也滿腹憂慮,生怕沈溪所提到的事被印證,京畿遇到危險。

「沈溪啊沈溪,你雖然處處料敵先機,但也有可能會出錯。即便你預料屬實,但目前的韃靼主力分明在寧夏後衛,你當面遭遇的韃靼兵馬應該不多,朝廷派給你五萬大軍,還有大同鎮、太原鎮和京營人馬,總算不會讓韃靼人趁勢東進。鎮守居庸關的任務,就落在你身上了!」劉大夏喃喃自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