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一一章 分歧(1 / 2)

寒門狀元 天子 1340 字 2021-01-18

按照謝遷的吩咐,沈溪伏案寫下上疏,表明自己無意爭功。

這份上疏謝遷准備先拿給劉大夏過目,希望劉大夏看到沈溪的表態後,不再堅持,那么上疏就不必由內閣票擬再交由司禮監甚至皇帝本人進行朱批。

但如果劉大夏一意孤行,要為沈溪爭功,謝遷再視情況考慮是否將沈溪上疏呈奏皇帝面前。

看到謝遷一副熱忱的模樣,沈溪便知道在文官心目中多在意資歷和規矩了,即便是跟他站在同一戰線,謝遷依然不會主動為他爭功,更多的還是考慮平衡朝中各方關系,以中庸的心態對待此事。

既然連身為內閣大學士的謝遷都無心爭取,沈溪自然不會勉強,對他而言,拿個次功也不錯,即便武將集團替他不值,但始終劉大夏把自己的態度表現出來了,充分展現了他的「高風亮節」,軍中人士只會更佩服劉大夏。

沈溪心想:「我身為文官,卻被人打入武將集團的行列,這是否太過諷刺了呢?」

原本謝遷想挽留沈溪在小院過夜,但沈溪卻暗自嘀咕……你這老家伙不會是又想我幫你票擬奏本吧?想起之前因為奏本之事,鬧出頗多波折,這次沈溪沒有就范,以家中有事為由,匆忙告辭。

謝遷沒有堅持,他很清楚,現在沈家最大的事情莫過於他小孫女臨產,他也不希望謝恆奴分娩時,丈夫不在身邊。

等沈溪離開,謝遷在書房看了會兒書,再也坐不住了,干脆趁熱打鐵去兵部衙門找劉大夏,當面把事情談清楚。

在謝遷看來,沈溪推掉功是個極為明智的選擇!

原本劉健和李東陽等人對沈溪的芥蒂就已經很深,如果再繼續強調沈溪的功勞,基本意味著沈溪跟內閣漸行漸遠。

謝遷抵達兵部衙門時,此間正在進行劉大夏回京後的第一次部堂會議。如果是旁人,自然沒資格進入議事廳,但謝遷還有一個身份是兵部尚書,雖然這官銜只是掛名,但出入兵部各部門不用跟任何人打招呼。

謝遷雖跟劉大夏一樣是兵部尚書,但他沒有實權,只能旁聽。

劉大夏正在主持會議,見到謝遷後,簡單行禮,然後便繼續。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為邊軍將領論功,回過頭將領再為其麾下將士厘定功勞,謝遷入席坐下時會議實際已經快要結束。

即便如此,謝遷還是從劉大夏口中不止一次聽到沈溪的功勞。

劉大夏把沈溪推到很高的位置,認為如果沒有沈溪阻礙韃靼國師亦思馬因部的兵馬,殲滅韃靼的有生力量,韃靼人不會在攻打居庸關遇挫,而後在京師保衛戰中也不會鎩羽而歸。

劉大夏沒有檢討自己的過失,因為他還得保持足夠的威信來領導兵部,但謝遷卻很清楚,戰爭初期劉大夏連遭敗績,後來又對韃靼兵馬動向判斷失誤,南轅北轍回師光復延綏鎮和寧夏衛,這是導致大明宣府失守和長城內關、京師保衛戰處於下風的根本原因。

如果大明京師因此而失守,劉大夏將承擔主要責任,在史書上留下千古罵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沈溪挽救了劉大夏的政治生命和在歷史上的名聲,所以對沈溪推崇備至完全可以理解。

此番部堂會議上討論的只是軍功厘定,並未涉及具體人士,等會議結束,劉大夏讓兵部官員各自回自己的崗位,他也准備回家去看看了……這兩天劉大夏忙於公務,一直在皇宮和兵部衙門兩頭跑,尚未有時間回家。

劉大夏沒在兵部衙門久留,簡單收拾後,便跟謝遷一起出了大門。

劉大夏離京赴西北履職前,二人因為沈溪被委命為延綏巡撫的事情而傷過和氣,此時二人間仍有隔閡,單獨相處時謝遷一時間不知該如何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