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1 / 2)

夜色已深,伍柯博卻依然在辦公室里忙碌著,雖然距離賀歲檔還有三個多月的時間,但是《墨攻》上映前的准備工作卻早已經開始了。

正在看著公司宣傳部門送上來的方案,突然電話鈴聲響起,吳珂博連忙抓起電話。

「是!我知道了,陳總放心,好!就這樣!」

只不到一分鍾的時間,吳珂博便放下了電話,看著手中關於《墨攻》的宣傳計劃,深深的嘆了口氣,面上滿是疲憊之色。

按說橙天娛樂如今展的也算不錯,因為當初成功撬來了王菁華,讓公司旗下的明星陣容十分龐大。

這兩年推出的作品,票房成績也算不俗,可是,吳珂博並不滿足,特別是有1+1公司這么明顯的一個參照,相互比較之下,吳珂博沒心灰意冷,就算是意志堅定了。

特別是去年那部集合了程龍,李連潔,李兵兵,再加上好萊塢制作團隊的《功夫之王》,可是被吳珂博寄予了厚望,結果~~~~

唉~~~~~~

吳珂博原本想要打造一部奇幻經典,結果弄出來的影片,觀眾卻並不買賬,上映之後,批評聲不斷,更被人說成是大雜燴。

其實真的要說心里話,《功夫之王》這個故事的設定還是不錯的,只可惜,主創的心都太大了,又想征服國內市場,還想要討好歐美的觀眾,結果被弄得亂七八糟。

影片集合了李連潔和程龍兩大功夫巨星,原想著這樣肯定能吸引觀眾的眼球,結果兩個人之間的大熒幕次對決,感覺就像關公戰秦瓊,這可不是誇獎,而是諷刺。

對《功夫之王》的詬病,最集中的就在於片中對中國文化符號的異化上,美猴王大鬧蟠桃會的故事,跟少林寺默僧、耍醉拳的游俠、扔飛鏢的小姑娘雜糅在了一起,再以一個美國青年的經歷勾連在一起,並且通過金箍棒的傳說,搞成了決戰紫金之巔的大雜燴,未免讓中國觀眾們覺得牛頭不對馬嘴。

可吳珂博始終都認為,《功夫之王》對中國文化的異化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這畢竟是一部主要說英語的電影,是拍給歐美觀眾看的,國內的票房只不過是此片票房的附加值而已,吳珂博的目標觀眾群本就不在於此。

對不熟悉中國文化的歐美觀眾來說,能夠將本片納入他們的視野,這才是最重要的,先得讓他們知道有美猴王、金箍棒這些文化元素,然後才能在此基礎上提升他們的認識。

有觀眾認為玉皇大帝操一口流利的英文很別扭,可《木乃伊》里的古埃及祭司不也說英文嗎?

《特洛伊》里的古希臘貴族不也說英文?

《決戰中的較量》里的蘇聯紅.軍戰士不也說英文?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世界影壇是好萊塢一手遮天的,中國電影人想要輸出自己的文化,就必須以一種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接近他們,一步步深化,才能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

在吳珂博原本的計劃里,《功夫之王》只是第一步,先讓歐美觀眾們熟悉這些中國的文化符號,引他們的興趣,以後再來真的。

如果單純的從這個角度上看,《功夫之王》無疑是成功的,要知道,某些國家為了輸出自己的文化英雄符號不惜大撒美金,而歐美觀眾看《功夫之王》還是要自掏腰包的。

既能掙錢,還能宣傳自己的文化,這本身就已經證明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吸引力。

而且,在《功夫之王》中美猴王、默僧、醉仙這些人物形象固然與傳統中華文化中的既有概念有些出入,但在性質上還是光明正大的,他們全都是正義、善良的,代表著真、善、美的力量。

《功夫之王》塑造了一個另類的美猴王,不過再怎么說,這美猴王還是個銀幕英雄的符號,是千里迢迢穿梭「無門之門」過來的美國青年的精神偶像,對一個美國觀眾來說,美猴王跟蝙蝠俠、人、蜘蛛俠們的作用無甚二致,所以,在大的方向上,《功夫之王》是弘揚了中華文化,提升了我們民族的銀幕文化形象的。

再者,別看國內那么多人跳出來指責《功夫之王》,可不見得自己就比人家理解美猴王更透徹。

這年頭,還有幾個人去認認真真的讀吳承恩的原文?

猴神的形象本就是源自印度神話的影響,孫悟空的前身據說就是哈奴曼或者無支祁,其實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想一想,缺少神話傳統的中華文化中,突然蹦出了一只上天入地的猴子,本就是有點邪性的事。

《功夫之王》打通了人與神的界線,玉皇大帝、玉疆戰神這些神祗仙班更像是一個封建國家的統治者,而且他們居住的仙山,也是凡夫俗子可以殺將進去的。

從西方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古希臘神話里的眾神跟凡人就是時常往來的,搞不好還經常珠胎暗結,生個人神混血兒什么的。

中華文化的神話傳統則基本上被儒家給閹割了,俗話說的好,子不語怪、力、亂、神,而且長期君主專制讓中國人養成了把「神」類比為高不可攀的統治階級的習慣,一般的人是不可能觸碰到「神」的,遑論通過功夫來跟「神」做一番生死大決斗。

法術和武術在中華文化中,屬於差別明顯的兩個范疇,但在西方文化中,卻比較相通, 《功夫之王》對法術與武術的關系也做了一點調侃,當程龍飾演的醉仙畫下符咒求雨時,突然幾滴液體從天而降,可惜醉仙還沒來得及高興,就現其實是李連潔飾演的默僧站在高坡上撒尿,雖然有些惡俗,卻也可以接受吧。

此外,不要忽視本片的立意,從片頭依次出現的李笑龍、鄭沛沛、劉佳良等人的形象,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部拍給cu1t片迷看的電影,港產功夫片在美國就是典型的netbsp;事實上,《功夫之王》的男主角就是個整日沉迷在香江功夫片中的cu1t粉絲,對他來說,能夠跟心目中的英雄有一番親密接觸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所以,李連潔還是當年《少林寺》的和尚造型,程龍又提起了《醉拳》里的酒缸,兩人甚至大練螳螂拳和蛇形刁手,基本上就是對二人成名作的一次溫習,對一位沉迷於港產功夫片的cu1t迷來說,這就足夠了。

所以,《功夫之王》根本就不是建立在《西游記》的文化基礎之上的,而是建立在cu1t片的文化基礎上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功夫之王》若要拍續集,就是請來李曉龍跟姜子牙大打出手也不奇怪。

當然,吳珂博也不否認,李連潔飾演的孫悟空是有些令人失望,畢竟六小齡童的孫悟空後,後面的美猴王就都成了雞肋。

但是,既然《大話西游》里的周星池都能把孫悟空來一番惡搞,那吳珂博覺得觀眾也該對李連潔寬容些,不是嗎?

再說了,就連央視後來補拍的《西游記》也是千瘡百孔,已經中年的六小齡童也不復當年的清秀與靈動了。

吳珂博也承認《功夫之王》的故事確實是很俗套,就是一個年輕人成長的惡俗套路,被壞人欺負,然後打敗壞人,並收獲了美女的青睞,但是,這個套路在他看來,是非常管用的。

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觀眾需要的就是這些。

當然吳珂博不是片面的排斥所謂「藝術」,但是從電影產業的角度來看,電影市場金字塔的塔基正是由無數部《功夫之王》這樣的「惡俗」商業片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