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章(1 / 2)

宋錚提議讓徐凡來演李元妮這個角色,可沒有別的目的,只是單純的覺得國內的這些女演員論年紀,論形象,論演技,除了徐凡之外,他實在是想不出來,還有誰更適合這個角色了。

盡管前世《唐.山大地震》上映之後,有很多觀眾對徐凡的唐.山口音,還有那聲嘶力竭的咆哮,以及那滿臉的苦情和執拗的性格十分不適應,甚至覺得徐凡是整部電影的一大敗筆,可宋錚卻覺得處在主人公當時的心境之下,徐凡表演的非常到位。

李元妮這個角色,總的來說就是一個堅強的母親,也是一個痛苦的妻子,因為32年前的一次痛苦抉擇,讓她背負了整整32年的心靈創傷,水泥板子下面壓著兒子和女兒,在只能救一人的前提下,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成了煎熬李元妮的難題。

因為當時姐姐沒有了聲音,李元妮只能選擇救弟弟,那種如剜肉一般的痛苦非常人可以想象。

最終,兒子保住了,女兒失散了,女兒半輩子都在記恨於母親和家庭,她始終不願意回家。

母親承受了巨大的煎熬,但為了兒子,她必須堅強的活下去。李元妮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母親了,但這位母親用她的善良和堅忍感動了所有的觀眾。

這是一位經歷過生死劫難的母親,災難過後,她帶著兒子支撐著已經破碎的家,把殘疾的兒子撫養成人,並願意為死去的丈夫守寡到終老,她盡到了一個母親和一名妻子應盡的責任,她平凡,但是她也偉大。

「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

這是徐凡在電影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在她的身上,背負了太多悲情,卻仍有讓人感動的個性。

「救兒子還是救女兒」的選擇題,成為她心中永未曾結束過的痛楚,與張婧初那一場母女相認的戲,更是成為電影當中重磅催.淚彈。

短短的十幾秒地震,造成了三十二年的隔閡,搭上了三十二年的青春,一家人久久的沉浸在余震之中。

李元妮也在愧疚和自責之中不能自拔,這仿佛是上天開的一個大大的玩笑,把世人玩弄於鼓掌之中,把人心活生生的撕裂的血肉模糊,而後又試圖去撫慰,可是人們可以選擇不接受這種慰藉,李元妮就詮釋了這樣一種人心的頓悟。

電影當中最揪心的就是在李元妮選擇救哪個孩子的時候,「我求求你們啊,都救啊!」

「都救!」

這話語中夾雜著的更多的是撕心裂肺的痛苦,而後她的一句「救弟弟」,是一種糾結,話說得很沒底氣,關鍵是很心痛。

其中特寫鏡頭和推鏡頭頻繁用到,讓觀眾看到以及體會到身為母親的李元妮痛苦中的絕望,還有女兒方登的不理解。從此也就拉開了母子倆的距離,造成了這段誤會,造成了這段歉疚,造成了三十二年的苦情糾纏。

與此之前家庭的和睦、靜謐形成對比,吹電扇、吃西紅柿、給爸爸畫手表,這些在轉瞬間都成為回憶,美好的東西都消失的似乎太快。

也許有人認為以這個家庭的生活來交代整個唐.山的生活似乎不合理,有點以偏概全。但是這樣更適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中國人更注重的是家庭。

馮曉剛也就是想表現一段中國式的悲劇,這里需要的不單單是講述地震給唐.山人民帶來的災難,以家庭關系為突破口演繹親情。其中這里造就的感動大多是來自於徐凡飾演的李元妮,她作為妻子,作為母親,對於地震所造成的一切都是無法釋懷的。

她的哭戲占多數,打動觀眾的不是她的淚水,而是她的那種痛,無以名狀的痛,卻活生生的展示在人們面前。

作為一位中國母親,她對於死去的丈夫和離開的女兒有愧疚,她把更多的愛轉移到了兒子身上。當兒子即將被婆婆帶走時,她近乎無力的呼應著兒子的叫喚,但看著車緩緩走開時,她臉上呈現出的是無助,臉色蒼白,讓人看到一種難以割舍的母子情深。

接著轉為遠景拍攝,李元妮的身體在塵土飛揚中是那么模糊,是那么單薄,似乎她對於這一切都無法改變,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親,她只能接受周邊環境強加給她的這一切,然而她卻有毅力堅持自己的信念,這一堅持就是三十二年。

最後婆婆把兒子還回來,當聽到方達喊媽時,她近乎崩潰的喊著達,並跑向兒子,瘦弱的身軀在肥大的衣服里顯得更單薄。她抱著兒子,兩個人在天地之間顯得微乎其微,但是那份母子深情卻感天動地。

李元妮一生都活在痛苦之中,有和丈夫分離之痛,和女兒的誤解之痛。對於彌補丈夫她可以用堅守,對於和女兒之間的隔閡,她卻不知怎么消除。

當兒子方達要帶她去杭州時,她本能的拒絕,「你爸你姐在這呢,我哪都不去」,「咱唐山不能沒有家,你爸你姐的魂回來了不能沒處去」。

當方達又讓她找個伴時,她不答應,她覺得沒有哪個男的能用命對她好,「我這一輩子都給他當媳婦,我一點都不虧」,這是對丈夫深深地愛,地震對這份愛無法摧毀,陰陽兩隔帶來的痛,卻是李元妮一輩子擺脫不了的,比起無法見丈夫,女兒的音信全無和誤解更是無法釋懷的。

於是李元妮努力做一些事平衡著這一切,每天洗好西紅柿放在女兒的照片前,每年都買兩份教材。

這三十多年她太累了,有些話也說不動了,只有在老房子里等著自己的丈夫和女兒魂。她是老了,這些隔閡也折磨了她大半輩子。

在墓地的這場戲,最終女兒得以理解,作為母親的李元妮卻用短短的幾句話帶過了這三十二年的痛苦。「我過的挺好的,我要是過的花紅柳綠的,就更對不起你了」。

這看似平淡的話卻搭上了三十二年的青春,這不得不讓人思考,這值得嗎?

多數人似乎還不大理解,但是女兒理解了,女兒釋懷了,這一證明李元妮的堅持在她看來是值得的。

在宋錚看來,徐凡飾演的這一中國母親的形象是無比成功的,她的投入表演似乎遮蓋了其他演員的光芒,也讓李元妮這一角色會深入人心。

她在詮釋著一份糾結的親情,割舍不下,卻又拿不起,在細節中無時不刻演繹著真情。

電影的基本框架已經搭起來了,主要的演員也都已經選定,女主角李元妮自然就是徐凡,一兒一女還是和前世的原版一樣,分別由李辰和張婧初扮演。

在《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里,如果說除了徐凡飾演的李元妮,還有哪個角色讓人印象深刻的話,顯然就是那個喜歡記仇的女兒——方登。

整整三十二年的時間,她一直生活在怨恨中,因為震後救援中,母親選擇救弟弟而「犧牲」了她。。

三十二年里,她一直記恨母親在救援的生死關頭選擇讓弟弟方達活下來,其實,在當時那種危急情況下,上天根本就沒有給母親選擇的權力。

兩個孩子都壓在水泥預制板下面,都有生命危險,總得救一個,選誰和不選誰,對一個母親來說,有什么不同?

之所以李元妮最後讓救弟弟,完全是源於中國古老的傳宗接代思想,男人死了,是為救她而死,而兒子方達是王家的根苗,對於一個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普通中國婦女來說,她有選擇的余地嗎?

如果她不是選擇方達,而是選擇方登,在中國人的價值判斷里,這會是件極不自然和奇怪的事情,在當時是這樣,現在幾乎也依然是這樣。

別說唐山地震生在三十多年前,就是在三十多年後的2oo8年,如果再生類似情況,再要一個母親做出選擇,相信大多數中國婦女,母親,她們依然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只是母親當年的選擇,讓方登無法釋懷,也讓她整整怨恨了三十二年。

方登奇跡生還,從此對母親的怨恨也同時生成,她來到部隊大院的新家,但唐.山的噩夢與親情依然回旋在她的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