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石壩(1 / 2)

楚臣 更俗 1621 字 2021-01-18

匠坊目前規模最大的就是石灰窯、磚窯以及後山十三四里外、寶華山深處所開的石炭(煤)場,目前燒制石灰、制磚,已經基本上都用相對廉價的石炭(煤),頂替早前將左右山嶺砍伐一空的薪柴以及更為昂貴的木炭。

也是如此,屯營軍府僅需要每月拿出一千二百石粳米,就能從匠坊換走二三十萬塊大小青磚、兩千擔石灰以及六百車石炭。

不過,匠坊方面,還有存在很多能改進的地方。

韓謙之前沒有做,主要還是他沒有那么多的精力顧及這邊,特別是他離開金陵四個月期間,他只能要求范大黑先率領諸場工師,先將規模做起來。

今天三皇子楊元溥過來,韓謙一邊帶他參觀匠坊,一邊傳授他格物之學,一路侃侃而談,似乎完全不受昨日之事的影響。

格物一詞,出自儒學四書之的《大學》,其篇開宗明義就寫道:「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在格物……」

就儒學而言,開宗明義就點出「格物」乃是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最基礎的先決條件。

然而千百年來,諸儒學者解讀「格物」一詞,將重點放在窮究其理,加上先秦以來對匠術以及從業者的打擊跟社會性的蔑視,導致格物之學演變為玄學、心學,而沒有真正立足於「辯別物性」、「認知客觀規律」這一根本性的解讀之上,以致千年之後都沒有真正展出來成體系的科學來。

這也是韓謙一年多來融合翟辛平及夢境知識,所得到的最大感悟。

更想要辯別物性、認知客觀規律,更為重要的一個前提,還是凡事都要實踐。

處理匠坊繁重冗雜的事務,對韓謙而言,其實也是梳理、融合夢境知識的一個過程。

這些知識,甚至哪怕韓謙僅僅只傳授他最基礎的格物之學,以及匠坊里的一切,對楊元溥照樣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柴建、李沖等陪同人員,則是聽得面面相覷,也不知道韓謙哪來的閑情逸致,又或者說這些話別有用心。

雖然自前朝晚期以來,藩鎮割據、武夫當道,科舉實際上形如廢止,儒士地位也不彰顯,之前的封疆大史、割據一方的節度使,乃至此時的梁、晉、楚三國君主,都更崇尚實用主義,但在法理之上,還沒有顛覆自千余年前董仲舒所推行的「獨尊儒術」那一套。

柴建、李沖等雖是武夫,但自幼也勤苦讀書,也可以說深受傳統儒學的影響,而即便陳德是純粹的武夫,也覺得韓謙所講,與他平時所聽的迥然不同。

當然,陳德、柴建、李沖未必同意韓謙的觀點,但以他們的學術底子,還遠不足以站出來駁斥韓謙,同時他們也為韓謙見識、學識之雜、之廣而震驚。

然而更令柴建、李沖難以忍受的,則是在匠坊之內,哪位工師、匠師稍有所長,韓謙便喚到三皇子楊元溥跟前介紹一番,著他們親自給三皇子解說手藝,他們猜到韓謙是借三皇子削弱軍府諸吏在匠坊工師眼里的威勢,但三皇子一臉的平易近人,他們也無可奈何。

而三皇子對韓謙一口一個「韓師」相稱,柴建、李沖更是無奈。

參觀過匠坊,就在匠坊簡單用過午餐,午後韓謙又領著興致勃勃、不覺辛苦的三皇子,走到後山深處的煤場視察。

看到從煤場下去,沿著一道溪河再往北,溪口邊堆積大量的石料,還有上百名衣衫襤褸的壯實漢子正在溪口的側面開挖一條深渠,楊元溥好奇的追問韓謙:「韓師你這是要在這里大張旗鼓的做什么?」

「築石壩蓄水!」韓謙說道,「這也是我回到山庄,第一件要做之事,之前已經吩咐匠工准備了許久。」

從煤場下去,西側的這條溪河,跟流經秋湖山別院的溪溝是相通的,然後在匠坊位置,因地勢平緩下來,河道也進一步開闊,形成二十多步寬的桃溪河,繞過軍府土城,再匯入赤山湖中。

韓謙計劃在煤場西北面的溪口造石壩,是想著將北面的溪澗水位提高三到四米,這樣就能將溪口往北延伸到寶華山深處五六里長的溪谷,都能變成一座小型的山湖水庫。

一方面,水庫外圍能開墾更多的糧田引水灌溉,另一方面,同時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溪口下方的煤場邊緣,目前已經建成兩座碎煤水碓投入使用,需要穩定的水流。

受限於采掘技術,當世開礦洞挖出來的煤塊都比較大個,倘若直接用於制磚、燒制石灰,燃燒既緩慢又不充分,這也是當前磚窯、石灰窯成本不能繼續下降、產能無法進一步提高的一個關鍵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