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荊子口(1 / 2)

楚臣 更俗 1634 字 2021-01-18

荊子口是一處位山水之間的小型狹長斷陷型盆地,背負群山,下臨急流,丹水水道以及商於6路,皆經荊子口通過,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前朝時也曾是商道繁盛之所。

盆地沿丹水長約十二三里,兩岸還有一到兩里的縱深。

雖然大多數的建築都毀於戰火,到底都是焚燒過後的痕跡,但從殘址依舊能看到這座古邑在前朝中前期的繁盛,甚至在鎮埠內還能看到兩座木橋的遺址。

丹江在荊子口的水道很窄,但也有五六十步寬,水流湍急,前期能在這座狹小盆地內建橋溝通兩岸,也可見鎮埠當時的繁榮跟昌盛了。

這里雖然說是防備梁國關中兵馬的前哨防線,但所入駐的一營兵馬也沒有實編,僅有三百余老卒駐守在荊子口。

守將張保乃是襄州老卒,差不多有五旬年紀,黢黑老臉似老根樹皮,在大雪寒冬,率將卒駐守殘城,透漏出大刀封鞘的淡淡凜冽。

韓謙即便是三皇子楊元溥的嫡系親信,在龍雀軍進入襄州,在防務進行重新調整之前,身為襄州軍將的張保,都不需要看韓謙什么臉色,更不可能唯韓謙馬是瞻。

韓謙作為客將,率領數十人馬入駐丹水北岸的一座殘樓,連駐軍防守的堡城都進不去;張保也僅僅是派副手出堡城查驗韓謙的函印,都沒有親自在堡城內宴請韓謙、拉攏一下關系的意思。

韓謙與張保也是相安無事,畢竟三皇子能否節制丹水沿線的防務,能否率龍雀軍沿丹水進入秦嶺深處,還需要看李知誥去見杜崇韜交涉的結果、

前期他們還是要將沿線的地形更精准的繪制出來,將秦嶺東南麓的流寇悍匪分布摸清楚,同時盯住數十里外駐守武關舊城的梁軍動向。

伏牛山南麓、秦嶺東南麓前朝都屬於鄧州管轄,曾設有三縣,三縣錄有一萬六七千戶,雖然不及新野、宛城、方城位於南陽盆地縱深處等縣,相比較敘州卻也是能稱得上人丁繁盛。

畢竟鄧西三縣所占的地域,都未必及敘州的四分之一。

歷經數十年戰亂的摧殘,南陽盆地內的民戶,僅剩百之一二,鄧西三縣位於軍事要道上的縣邑、鎮埠也都被推殘得不像樣子,但偏離商於古道等兵家相爭的要沖之地,藏於秦嶺深處的人口,經過初步的調查摸底,可能要比想象中多得多。

韓謙所住的殘屋,梁柱還留有燒灼痕跡,半邊房已經垮塌,臨時拿葦席遮擋寒風,但還有雪花從縫隙間飄進來。

「不算梁軍所控制的山嶺,商山之間所藏流民,可能有四五萬之多啊!」田城看過匯總後的情報信息,也是極為驚訝。

韓謙卻沒有太多的意外。

南陽正當南北要沖,特別是前朝晚期,三五年便有一場大戰,三五個月便有一場小戰,雖然魚米之鄉、千里沃野,但是普通民眾經不過這么操啊,誰會在平野之地開墾田地、建造屋舍?

而南陽盆地四周秦嶺、桐柏山、伏牛山、大巴山皆是千里縱橫,山深林密,即便生存再艱辛,也是流民逃匿藏居不得已的選擇。

事實上在翟辛平的記憶里,當世要是不進行干涉,之後數十年襄鄧地區都人煙稀少,深受匪患之苦,一直到諸雄割據的局面最終平復下去,新統一天下的王朝真正決定解決鄧襄地區匪患時,一度曾從四周山野間招撫到四五十萬山民遷入平野之地開墾田地、定居生活。

因此范大黑、林海崢他們調查到鄧西三縣的山嶺深處藏有四五萬逃民,韓謙一點都不意外,甚至覺得摸底工作做得還不夠充分。

雖然秦嶺東南麓深山老林里的流民極多,甚至能整編一支龍雀軍出來,但這些流民要么就是近數十年鄧襄歷次戰事失敗逃入深山老林的殘兵敗將,要么就受這些殘兵敗將控制。

他們在道路不過的深山老林里建立堅固山寨,半耕半匪、桀驁不馴,韓謙也絕不奢望等三皇子楊元溥過來後,一紙命令便能令他們趕過來投附。

誰知道梁楚在西線的戰事一時半會平息不了,誰沒事心甘情願跑出來當炮灰啊?

他現在能做的,也就是將丹江水道沿岸的大小山寨及分布情況,盡可能摸清楚,其他的則要等龍雀軍主力過來才能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