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奏疏(2 / 2)

楚臣 更俗 1683 字 2021-01-18

如果是右神武軍被殲滅之前,楊元溥當然會怒不可遏的沖到長春宮,質問太後為何要背著他私傳秘詔,為何不打聲招呼就插手國政。

他說不定還會怒氣沖沖召集諸大臣議決廢除太後稱制干政之事,還會著陳如意、安吉祥直接加強對長春宮的監視,收回織造局的權柄。

他說不定還會御駕渡江親赴巢州大營,當眾剝奪忘恩負義的李知誥對淮西禁軍的指揮權。

只是,此時的他還能說什么,能做什么

他想說,諸王公大臣還會聽他嗎

他想做,諸王公大臣就一定不會跳出來阻止嗎

楊恩、李普、李知誥都奉太後秘詔行事了,這殿里的諸大臣,還有幾人是他能真正信任的

會不會他召集諸大臣議決廢除太後稱制干政之事,隨時會演變成群臣奏請太後臨朝的局面

楊元溥像一頭被同伴下狠狠咬傷的狼,失魂落魄的在崇文殿里將自己關了兩天,將一切能砸的東西都砸了一個粉碎,親手杖斃三名不開眼的宮女,將陳如意、安吉祥這兩個沒用、竟然事前都沒能得到半點風聲的閹貨打得鼻青眼腫,直到馮繚、郭榮今日代表韓謙進金陵進獻奏請守北疏,他才稍稍收斂內心的暴躁。

張平走過來告訴他,再不見諸大臣,諸大臣就只能將太後從長春宮請入崇文殿聽奏,他才不得不在崇文殿重新召見參政大臣及馮繚、郭榮。

聽馮繚宣讀奏疏,楊元溥眼皮子一直在微微抽搐。

說實話他這一刻對韓謙的猜忌跟憎恨,莫名其妙的沒有那么深了,叫他這一刻手控制不住微微顫抖的,是李知誥的背叛!

是的,他到現在都想不明白,為何李知誥會背著他奉行母後的手詔!

即便李知誥對戰事之安排,有不同意見,為何不上書給他

難道說李知誥一直就是母後的人,從頭到尾只是裝作對他俯首聽命的樣子

這一刻,楊元溥感到骨髓深處都透著寒意森然。

而對沈漾、楊致堂、周炳武、杜崇韜、鄭榆、鄭暢、韓道銘、李長風、陳德、張潮、郭亮、張瀚等人來說,這三天時間里,內心雖然同樣是波瀾起伏,卻是要比楊元溥要好受許多。

雖說在召沈漾入政事堂之後,這還是太後第一次傳詔干涉外廷軍機,但太後稱制議政之事未廢。

韓謙、李知誥、李普、楊恩等奉太後手詔行事,雖然很突兀,甚至可以說是直接對陛下進行逼宮,但至少不能說與制不合。

事實上也恰恰是太後及時出手干預,暫時化解掉有可能是大楚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他們內心深處更多的還是感到慶幸。

特別是敘州水營及時進入長江,解除掉眾人心頭金陵有可能會受到直接攻擊的擔憂,也不用擔心淮西禁軍主力有可能陷在江北淪為孤軍。

看似右神武軍受到毀滅重創,但大楚當前的形勢,實際要比水師主力覆滅時還要稍稍好一些,至少沒有迫不及待去行險策的危機,淮西禁軍主力並沒有受到多嚴重的損失,保存金陵事變之後所編禁軍的根本。

而韓謙成名於淅川一戰,棠邑背依長江,守住棠邑的可能性極高,有人心里甚至期待著棠邑城下能重演淅川一戰、僅憑一城便挫敗梁軍的輝煌。

再者,太後除陛下之外,再無其他跟先帝生下的子嗣,即便是這次直接臨朝干政,在多數人看來,也不會引發廢帝另立的危機。

多數人擔心的還是暫時化解掉的危機,隨著梁軍渡淮南下,隨時有再次加劇的可能,也憂心壽州軍叛投梁國後,他們要如何收拾變得一塌糊塗的淮西形勢。

馮繚代表韓謙進獻過奏疏,楊元溥並不想顯得太過被動,不想一切都被牽著鼻子走,當廷只是要諸大臣擬條陳思慮良策,並沒有讓眾人立時對韓謙這封奏疏進行議決,並討論後續時局的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