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 溯流(2 / 2)

楚臣 更俗 1772 字 2021-01-18

新堤內側有大片的棉花田。

趕巧在他們過來之前有兩艘帆船剛停靠到碼頭。

這時候這兩艘帆船正將一批看似紡車的械具構件搬下來,但王珺看這些械具構件都不像新造的,似乎是從哪里拆卸下來,然後用船裝運到棠邑兵的東湖大營來的。

「這兩個月,敘州那邊集中運了不少用舊了的紡車部件過來,聽說敘州早就在去年就造了水力紡紗車,用人甚省,紡紗卻多,或許是如此才能淘汰一些用舊的紡車過來備這邊使用,」

見王珺盯著那兩艘船露出疑惑的眼神,唐時余解釋說道,

「但可惜敘州工造局所轄的幾家新造織造工場募工審查極嚴,里面到底什么樣子,還無所得知。我想著要是黔陽侯也在棠邑造水力紡車,刺探起來卻方便些……」

此時棠邑所聚集的軍民,成分比較復雜,除了左廣德軍舊部占一小部分外,主要還是壽州軍於鍾離圍殲右神武軍時,從洪澤浦沿岸南逃的流民。

這些流民不僅有淮東滲進去的探子,也必然有壽州軍滲進去的眼線,短時間內是很難肅清的。

不過,王珺卻也很好奇敘州

新造的水力紡車是什么模樣。

她心里當然也清楚,韓謙不可能因為要防范可能滲透進來的奸細,就放棄在棠邑建造這種能大規模使用水力的新式紡紗車,心想著或許堂邑哪個地方已經正在建相關的工場,只是淮東的眼線還沒有察覺到罷了。

看新堤內側成片的棉田,就很清楚對韓謙種植棉田是何等的熱衷跟熱愛。

浦陽河谷一戰剛剛結束,都沒有打下亭子山,更不要說打下歷陽城了,韓謙當時就迫不及待的著手組織婦女、少年,甚至兒童,在滁河南岸開墾棉田。

等到三月中旬,棠邑新開墾的棉田便高達三十萬畝。

當然,這與敘州已經有成規模的棉花種植業有直接關系。

要不然的話,一次性種植這么大規模的棉花田,種苗從哪里來

雖然俗稱「白疊子」的棉花從秦漢時就有傳入中原,種植規模卻是極有限,到現在很多中原地區都將其當成觀賞花木。

即便辰敘諸州很早就有種棉織布乃至向中原王朝進貢棉布的傳統,但實際上在韓謙之時,敘州種植的棉田也僅有零散的三四千畝而已,占敘州的總耕地面積僅有千分之二三。

還是韓道勛執政敘州之後,數年間敘州及周邊州縣的棉田,從數千畝急速擴張到三四十萬畝,到韓謙治敘州時,諸縣鄉更是將擴大棉花種植面積視為一項重要的政績考核標准。

要沒有這個基礎在,韓謙也沒有辦法一下子從敘州調來兩百名種植老農及農師,到棠邑來手把手的教導將卒家小種植棉田。

這是別家即便知道全部的植棉紡紗之法,想要擴大種棉規模,也得將韓謙之前走過的路再走一遍,非三五年就能競功的。

韓謙在棠邑大規模的開墾棉田,甚至比開墾糧田還要便捷,開新開墾的棉田規模確實也要超過四五月份新開墾的糧地。

再有一個月,三十萬畝的棉田便將進入收獲期,之後脫籽、紡紗、織染等事必然要及時銜接上來。

而就算棠邑從敘州運來幾千部手工紡車,也是不夠用的。

而棠邑這邊絕大多數的婦女,都還沒有紡棉織紗的經驗,即便有一批從敘州調來的農師、熟悉織工指導,也會緩慢無比,實際並沒有處理如此大產量的棉籽、織造成布的能力。

雖然韓謙也可以將收獲的棉籽,運往敘州去加工,但這樣不能充分利用棠邑的農閑勞力。

以韓謙精打細算的心思,王珺猜測他多半會搶在冬季之前修造幾座水力織造工坊。

雖然當初離開繁昌時,韓謙留給她的織造篇里,沒有水力紡紗機的圖樣跟造法,但敘州已經造出這種用力甚省的水力器械差不多是能肯定的,王珺只是遺憾沒有親眼見過。

這兩年王珺在蜀岡山腳下的田庄里試種了五六百畝棉田,她雖然都還是循照織造篇里的圖樣,打造手工紡車、織機役奴婢用之,織造棉布市售,她發現即便棉布降到與麻布等價,一畝棉田的產出,猶是要高出糧田一大截。

她心里想,要是韓謙在棠邑新墾近三十萬棉田的產出,做到兩倍糧田的地步,養軍之資的缺口,今年底就能從這里面補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