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東(2 / 2)

楚臣 更俗 3687 字 2021-01-18

馮繚、韓東虎、韓成蒙、霍厲等將吏也勒馬停在草坡之上,眺望棠邑軍正式接管才兩個月的石梁城,在夕陽之下,顯得格外的殘破。

無論是之前的河津軍,還是之後的淮東軍,都困於糧秣及征調民夫不易,都沒有對石梁殘坡進行徹底修繕。

他們此時遠眺殘城,能看到城牆殘破的偌大缺口,僅僅是用柵牆封擋住。

穿城而過的馳道早就荒廢,雖然在離離溫長的荒草間,還能勉強看到舊有的模樣,但綿綿細雨便叫其泥濘不堪、人馬難行。

而此時盛夏時節,自入雨季以來,江淮地區便豪雨不斷,很多建設工作都被迫中斷,自然不要談什么軍事行動了。

韓謙一路巡視災情,走到石梁縣過來,能看到處處水澤,可見石梁縣境大多河渠早就淤堵不堪、堤壩荒廢,差不多完全承擔不了疏導雨澇的作用。

好在石梁縣境也沒有什么民眾,也就沒有防澇救災的重任。

不過,石梁縣境內的田地荒廢年限都比較久,除了積澇嚴重外,大多數區域還長滿盤根錯結的灌木,只能當作生地進行開墾,難度要比荒廢兩三年間的田地大多了。

「要開墾好這片田地,要多調牛馬大型牲口過來才行啊,」雨季很快就會過去,入秋之後是大肆擴張生產的機會,韓謙轉回頭問馮繚,「通政司能調多少大型牲口給滁州」

「目前能調五百頭騾牛、五百匹軍馬給滁州。」馮繚說道。

「太少了吧,我可是跟下面人打過包票,說制置府這次鐵定能撥給我們兩千匹軍馬、兩千頭騾牛啊滁州現在一窮二破,丁口不足兩萬,要做的事情卻是太多太多,沒有畜力,那你多調三千精壯勞力給我……」馮宣當著韓謙的面,就跟馮繚討價還價起來。

棠邑這些年一直都在持續不斷的補充畜力,烏金嶺大捷更是直接從壽州軍繳獲五千余匹騾馬,但合並北部十二縣五十余萬丁口後,棠邑境內人均所擁有的畜力水平,還是要比江東地區低一大截。

目前江東地區一頭牯牛價值十數緡錢,制置府現在用錢的地方太多,今年也只能擠出少量的預算,購入四五千頭騾馬,但伸手要牲口的地方卻是更多。

馮宣張口就要四千頭大型牲口,要不是顧忌他的顏面,馮繚這時候就能噴他一臉的唾沫星子。

不過,沒有大型牲口作為重要補充,純粹徒用人力砍伐灌木、開墾新田、開挖溝渠以及修繕城池、驛道,就慢太多了。

以目前開發較好的東湖、棠邑、萬壽、歷陽等縣精耕細作的水平來衡量,一個青壯男丁不依賴於畜力,每年耕種十一二畝水旱地,差不多就已經是極限了。

因此盡管淮西平坦的地域相當遼闊,在理論上能開墾出數千萬畝的糧田,但棠邑制置府轄一百萬丁口,以婦孺抵充半個青壯勞動力計算,能高水平的耕種五六百萬畝水旱地,就已經是極限了。

而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的勞動力,都會被束縛田地里,僅有農閑時節,能分段的抽調出來用於道路、城池、溝渠修造之事。

這也是傳統治理模式下,徭役、兵役以三到四個月為期的主要因素;而倘若戰事或緊張對峙的時間持久了,大量的青壯勞動力被迫超限服役,對農耕的影響就特別大。

這也是農耕時代難以擺脫的巨大困境。

農耕使得民眾能在固定的居所棲息繁衍,人口快速增漲,但即便是太平盛世,卻也需要人們日夜不休的艱苦勞作,才能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棠邑目前並不能脫離以農耕生產為主這一基礎,但為了保證發展工坊獲得充足的勞動力,韓謙主要是限制住授田規模。

即便淮西地廣人稀,給將卒家小每戶授上百畝田地都綽綽有余,但平均每戶初授僅限十五畝,斬獲戰功也最多累積授三十畝地這時候倘若還想要用軍功換得更多的耕地,就必須要進行分戶,但原則上並不支持功勛將卒這么做。

在控制授田規模的基礎之上,就需要不斷的提高精耕細作的水平,盡可能擴大豐產水田的種植面積,使得糧食實際產量並不會降低多少,確保能滿足內部軍民所需。

另外,就是極盡一切補充畜力,以及因此制宜的發展水力器械,將一些繁重舂米、排灌等農事承擔下來,進一步節約勞動力,以便能就近往工礦等業轉移。

這一模式能更充分利用農余人口或農閑勞動力,但也決定了有些工造技術一旦推廣開來,要擴大生產規模,就無法嚴格保密。

畢竟無法將匠工及家小都集中在起來,形成一個封閉的、不容易被外部滲透的群體。

雖然朝廷那邊沒有正式下文許可,但韓謙已經在六月時對淮西諸州進行新的區劃調整。

目前滁州城南譙縣、永陽、浦陽、亭山、石梁六縣劃歸到滁州管轄區,改以軍事戰防任務更重的石梁縣為州治所在,使馮宣統領一旅精銳駐守滁州,兼領滁州刺史,並使韓成蒙出任州長史、石梁縣令一職。

浦陽、亭山雖說最早跟東湖、武壽等地一起置縣,但在烏金嶺大捷之前,浦陽、亭山兩城的作用,主要還是作為滁州防線的支撐核心,防范駐守滁州的溫博所部,並非最初經營的重點。

目前將浦陽、亭山兩縣都劃進來,滁州五縣擁有丁口也不過三千戶、兩萬丁口而已。

韓謙計劃以三到五年的時間,從外部再往滁州遷入十萬人口。

當然,目前人口遷徙,主要是淮西轄區內部調整,沒有以往那么迫切,同時制置府一次能撥給滁州的錢糧又有限,畢竟要用錢的地方太多,因此即便計劃遷入十萬人口,也是分步驟去進行。

目前只是更多的只是計劃將潢川、樂安兩縣以及霍州、壽州中部受洪澇災害特別嚴重、房舍、田地都被洪水所侵的人口,往滁州以及巢湖北部新置的兩縣轉移。

這么做阻力最小,同時也保證這些地區未受洪澇災害的耕地還能持續產糧,不至於給制置府造成太過巨大的額外開銷至於屋舍受損、田地被淹的民戶,正苦於無處安生、忍飢挨餓,制置府出面賑災救濟,將他們遷移到他地,他們有什么選擇的余地

目前來說,滁州人口基數還是太小,哪怕是雇佣,也動用不了太多的勞動力,但馮宣治滁州,除了節制後續進入洪澤浦、樊梁湖的水軍,共同負責北面、東西的守御外,還要為後續人口遷入做好前期安置工作,在全州范圍之內進行馳道、溝渠、城寨修繕等事,肩上的擔子格外的繁重,自然是指望能多調撥幾千頭大型牲口來。

馮宣知道私下找馮繚談不通,只能當著韓謙的面,多爭取一些。

沒等韓謙開口,馮繚先跟馮宣叫起苦來:「貫通浦陽河與石梁河之間的永陽渠以及貫通石梁河與石塘河之間的橫渠開挖,要是滁州一力承擔下來,我卻可以多調兩千頭騾馬過來。不過,這兩樁事耕用人力、物力巨大,又極為迫切,目前由通政司從諸縣雇用數千青壯勞力而治之,實在是無法擠出更多資源給滁州了啊……」

馮宣扯了扯韓成蒙的衣袖,一起盯著韓謙,韓謙連忙告饒道:「這事你們找馮繚商議,我胡亂開口,馮繚跟個怨婦似的盯上我,我找誰說理去」

「……巧婦難為無米炊,則怨。」馮繚幽怨的說道。

「趁天色未黑,我們現在趕去磨盤谷還來得及。」韓東虎催促道。

石梁縣的城寨防御剛剛接手,僅在石塘埠、白蹄岡建立少量的前哨營地盯著淮東兵馬的一舉一動,韓東虎可不想夜里行軍,便想趕在天徹底黑下來之前,進入磨盤谷營寨。

韓謙之次過來,又或者之前不惜撕破臉皮要將石梁縣爭過來,實是五尖山脈北段,在靠近石梁縣一側的峰嶺之間,發現極可能存在大的淺層煤礦。

之前對五尖山的地形勘測,主要還是傾重於軍事攻守,但今年三月間濠滁地區連下大暴雨,有間斷性的黑水從五尖山之間涌出。

斥候發現這一現象之中,陳濟堂等人便推測五尖山北段峰嶺極可能存在大規模的淺層煤石礦脈。

事實上,整個淮西地區並不缺煤,但考慮到排水難題,平原地區即便是淺層煤,開采的成本也是極高;而要想將淮陽山深處的煤運出來,運輸成本又太高。

倘若能在五尖山北段峰嶺之間,勘測到開采便捷的大型淺層煤礦,意義就太大了,也將使得開挖渠道,貫通浦陽河、石塘河、石梁河更具經濟價值。

從韓謙經營秋湖山開始,這些年過去,用煤石或炭石頂替柴草燒火做飯、煤氣制灰石、磚瓦以及冶煉銅鐵,在京畿地區已極為普遍。

目前僅京畿地區,每年就要耗用七八十萬擔煤炭。

這主要還是限制於京畿地區淺層煤炭資源有限;而埋藏較深的煤層,由於排水、礦坑的維護以及殺人於無形、易燃易爆的礦坑炭氣等等問題,成本還是太高這使得京畿地區的煤價,相比較普通柴炭才下降約一半。

倘若能將煤價再降低一半,韓謙估計僅京畿地區的用煤量至少還能增加兩三倍;更不要說還能通過水路,往富庶的潤州等太湖沿濱城池輸出。

目前確實是在五尖山發現淺層煤,但煤層資源到底有多富裕,值不值得大規模的開發,正派人進山做進一步的勘測,韓謙這次視災情,也打算到五尖山北段峰嶺之中實地看一看。

畢竟真正大規模的開發,包括修造驛道、堰壩,使水陸通道跟磨盤谷驛道及浦陽河及石梁河水道貫通起來,甚至在礦場與碼頭之間修建硬木軌路,這些在當世都是耗資巨大的工程。

唯有易開采、能年產數十萬擔煤的淺層大礦才值得如此不計血本的投入。

目前在青蒼山、濡須山以及淮陽山臨近溪河水網的區域,所開發的煤礦,年產總計二十余萬擔,已難滿足棠邑後續日益擴大的煤炭需求,更不要說供應京畿了。

一秒記住 海岸線小說網</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