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光陰(1 / 2)

楚臣 更俗 3337 字 2021-01-18

目前整個邙山,從希玄寺寨、偃師北部、孟津、澠池諸地的防務,皆歸溫博主持,倘若計劃明年底或後年著手對孟津北面的軹關陘用兵,無論是前期的戰事籌備,還是後續的前鋒兵馬指揮調度,主將除了溫博之外,自然不會有更合適的人選。

不過,真要從軹關陘往北用兵,僅以孟津、澠池、偃師三地駐守的兩旅步戰精銳以及陳元臣所部,僅一萬五千余精銳兵馬,一路去硬啃目前有逾四萬精銳蒙軍駐守諸多關隘城塞的軹關陘,是遠遠不夠的。

到時候還要從其他方向抽調大量的騎兵及步戰精銳。

涉及到諸部協同作戰,同時軹關陘沿線的作戰,極可能寸土必爭,作戰會極其激烈而復雜,前期戰事的籌備必需要充分——軍情參謀府這邊,韓謙也指定馮宣、郭卻負責居中協調。

考慮有轉移敵軍注意力的必要,避免敵軍察覺到他們的意圖之後,集中資源進一步加強軹關陘沿線的城寨,韓謙同時又下令調趙慈所部騎兵旅,進入成州,接受李知誥的節制,加強對成州以北秦州地區的攻伐力度,並往沔陽、略陽增援大批工師匠徒,加大對犀牛江北岸驛道的拓寬修建,做出一副要先奪秦州、再取鳳翔的勢態來。

太和四年,韓謙推行新一輪的地方改制,將州縣制改為府縣制。

滎州改滎陽府,商州改商洛府,華州改華潼府,鄧州改南陽府,均州以及鄧州西南部地區,拆設出淅川府與鄖陽府,光州改信陽府,蔡州改蔡州府,汝州改汝州府,許州改許昌府,陳州改陳州府,濠州改淮南府,壽州改壽春州,巢州改巢州府、霍州改淮陽府,滁州改滁州府,並將東湖、歷陽、武壽、棠邑、石泉五縣從滁州府、巢州府劃出來,單列東湖府,敘州改敘州府,京兆府改洛陽府,梁州改漢中府,金州改金州府、潁州改潁川府、下蔡地區單列增設蔡州府,並將河洛西翼的陝州、靈寶、澠池、盧氏等四縣從洛陽府劃出,新設陝州府。

經過這一輪的調整之後,大梁轄二十四府、一百二十六縣、一千零一十七鄉司。

於太和四年之初就迫切對地方進行改制,除了以新設陝州府的名義,以便接下來名正言順的重點加強對軹關陘主入口對岸的道路及城池等基施的建設外,同時也是對州兵以及地方權力結構進行全面改革。

後者的意義極為重大,也則更能掩蓋新設陝州府、以重點加強軹關陘對岸基礎設施建設的真正意圖。

州縣改府縣之後,州兵也將裁撤掉,地方衛戍之事,將交由右內史府兵司所直轄的預備役旅接手;地方捕盜揖寇等治安事務,另設捕巡司負責,而監察及刑獄等事,更是從州衙獨立出來,歸由中樞監察府直轄。

如此之來,以往集地方軍政及司法大權於一身的州刺史,改為知府事之後,除了不再掌握地方衛戍之權外,還不得干涉地方監察及刑獄之事,將專注民政事務的展。

唯有軍事重鎮,主官加制置使銜,才兼領地方防務、軍政及司法諸事。

太和四年仲春,待禹河凌汛過去之後,趁著禹河水勢回落還沒有漲上來之前,出任滎陽府制置使的韓東虎便組織兩萬多軍民,從西側著手單邊的修填禹河大堤決口。

滎陽、密縣兩城攻陷之後,就收編逾六萬口民戶,為逃避戰火躲入嵩山東麓山區的民戶也有六余萬口,再加上之前從新鄭南遷的民眾回流,新設的滎陽府,含滎陽、虎牢關、密縣、新鄭四縣,太和四年初春錄得民戶十七萬口。

滎陽這些年農耕生產受到近乎摧毀般的破壞,絕大多數民眾的生計都成問題,但這樣的人口基數,也為滎陽的農耕生產恢復,以及堤壩道路城池等基礎工程建設、修繕,提供相對充足的勞動力。

以府縣鄉司出面組織流民及窮困民戶,參與屯墾、堤壩、道路等基礎工程設施建設,在此過程中給予相應的錢糧,或者直接折算成相應的耕地田畝及屋舍作為報酬,以此取代直接的賑濟,這是韓謙早年從敘州開始,就一貫推行的以工代賑的模式。

不過,這背後依賴於雄厚錢糧的支撐。

所謂的錢糧,除了中樞直接拔給滎陽地方的工造款外,大梁第一儲蓄局也於年底之前,於滎陽設立分司,並由第一儲蓄局牽頭組建滎陽府儲蓄局,共同籌措錢款,以低息借貸的形式,支持地方恢復生產。

像滎陽應募入伍的每一名兵卒,其家小除了能直接分得十五畝水旱地外,還可以最多從儲蓄局低息借貸二十緡錢,以供購買農具、種子、耕牛、口糧、修繕屋舍之用。

一個赤貧無地民戶,只要家中能有一名丁壯應募,家小的生計也就能維持下來。

即便不應募,以募工參與府縣鄉司的基礎工程設施建設,除了其本人食宿能得到保障外,成年男丁一日還能得三斤粳米作為工錢,健壯婦女一日的工錢則為兩斤粳米,也基本能解決其家小一天的溫飽。

除滎陽駐軍開銷外,將中樞撥付及儲蓄局工程款借貸計劃在內,滎陽府太和四年計劃用於水利、道路及城池、農田開墾修造的預算,就高達三十萬緡錢。

在沒能收復賈魯河以東的武陟等地之前,禹河南岸大堤決口注定無法合龍,而單獨從西側著手堆土圍水,也注定要承受更大的水流沖擊,修堤的難度也相當苛刻。

在著手修填大堤之前,韓東虎組織軍民從嵩山東麓開采大量的石料,用於加固大堤的外側。

就是這樣,趕在五月之前禹河汛期來臨之前,滎陽軍民利用兩個半月的時間,將垮塌的大堤從西往東修復五里有余,將決口往東縮短不到千步。

而決口的西側更是用長青石及石泥砌出一座長五十米、高四米、底座厚十米的石壩,以抵擋決口處渦流的沖擊。

花費如此代價,效果自然也是極為明顯。

五月中旬,新一季的禹河汛期來臨,大水洶洶而來,決口以東的殘堤,受到嚴峻而殘酷的考驗,六月上旬前朝中期修於賈魯河口、銜接禹河的水閘,連同左右的殘堤,一並被大

水沖垮,導致逾一半的禹河大水,直接泄入賈魯河以及賈魯河以東的武陟縣境內,使得汴梁城以西、以南皆成汪洋大海。

東梁軍修建於賈魯河東岸的十一座營寨隨之被沖毀。

趙無忌組織軍民,於長葛西南的潁水淺灘修造的分水堰更是早在四月中旬就完工,並在分水堰上游河道里,鑿沉一批載滿砂石的舟船,除了保護分水堰外,更是進一步收縮沿潁水往南的行洪水量。

長葛分水堰這時候揮出預想中的作用,迫使大量的洪水,更多的往對岸涌去,通過汴梁與鄢陵之間的低窪區,浸入渦水。

此事對渦水沿岸的影響有多大,暫時還難有准確的估算,但潁水西岸在這個夏秋季的洪泛區面積大為縮減,臨淮以西的淮河水位比往年也大為降低。

林海崢、楊欽他們於今年暮春之前,組織軍民,在壽春南側行洪帶之內,開挖的行洪干渠,也成功經受住考驗——僅新堤、舊堤之間騰出長逾六十里、寬七八里到十數里不等的肥沃土地,就為壽春府新增加十五萬多畝的豐產糧田。

太和四年轉眼而過。

朱讓、徐明珍、司馬潭為在豫東及齊魯、徐泗等地維持總數高達二十萬人眾的兵備,又要在汴京以西、以南及渦水兩岸、淮河及洪澤浦北岸修造大量的城寨防壘,只能是對地方百般盤剝。

渦水、泗水兩岸,夏秋時相繼大災,洪水在數百里方圓的河淮平原肆意泛流,總計近兩百萬緡的鍍銅鐵錢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東梁軍控制的地域,進一步摧毀其脆弱的商貿經濟。

東梁軍位於渦水、泗水兩岸的防寨、城池也大量受淹,入冬後,在趙無忌、林海崢等人的指揮下,許州軍、蔡州軍分股往豫東地區迂回穿插,東梁軍選擇堅壁清野抵抗。

實際上也是放棄對邊境地區的封鎖,豫東地區的流民、災民,趁機越過邊境線,往淮南府、壽春府、陳州府、許昌府境內涌來。

太和五年初春淮河解凍之前,豫東地區南下及西進討生活的民眾,高達三十萬眾。

太和四年,對為戰亂而逃入秦嶺、伏牛山、餚山、嵩山、桐柏山等山區的民眾,進行進一步的梳理,再加上從豫東地區接出來的逃難民眾,疏導歷山、王屋山的山民農戶遷往滎陽府定居,太和五年初春新一輪的人口統計,大梁編籍民戶突破六百萬口。

為保證工礦業展能獲得足夠的剩余勞動力,韓謙一直都沒有放開限田禁令,但要求府縣通過遷徙以及槽渠、堰壩等水利設施建設,不斷壓縮低產的坡地山田的比例,提高豐產水田的占比,並要求府縣在育種、選種及套作輪作等農耕技術下多下功夫。

太和五年春,一個代表工礦業展標志性的數據呈到韓謙的案頭。

隨著高爐冶煉技術的進一步展及擴廣,太和四年全境生鐵及精鐵總產量突破一百萬石。

放在後世,一百萬石鋼鐵產量,也就僅僅是一座技術水平停留在地條鋼標准、五萬噸產能的小鋼鐵廠而已,但在當世韓謙前後歷十數年,才一步一個腳印的達成這個目標。

當然五尖山北段煤鐵礦藏的現,為達成這一目標做出最為突出的貢獻,永陽鐵礦年產鋼鐵占到大梁全境鋼鐵產量的近一半。

為保障境內貨幣供給,同時也是通過鑄幣進一步擴大中樞歲入,太和四年韓謙也下詔對鑄幣進行新改制,廢除以往的方孔銅制錢,采更先進的翻砂法,以銅合金改鑄銅元。

為了盡可能保障銅元本身的價值,以便能更容易為世人接受,但第一批新鑄價值十文的「太和通寶」銅元,以新推行的度量衡計也僅有二十克重。

以當世銅價或開采冶煉銅礦及翻砂鑄幣的成本,太和四年官錢司鑄三十萬枚銅元,以舊錢計算,僅此一項就相當於為中樞國庫提供一百五十萬緡的歲入。

也難怪後世中央政權會千方百計的將鑄幣權緊緊抓在手里。

而為方便大宗貿易的巨額支付,官錢司著手鑄造分別價值一、十緡、足重五十克的金銀元鑄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