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危局(2)(1 / 2)

卡諾努力的工作,試圖將更多的人員和物資送到北方去。但是北方軍卻並沒有立刻得到充足的人員和補給,原因很簡單,因為旺代地區爆了大規模的叛亂。

旺代是一個滿是丘陵和森林的地區,是整個法國最為傳統,最為落後,最為封閉的地區之一,那里的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和幾百年前都沒有太大的差別。

然而封閉落後的旺代地區其實並不是王黨的基地,那里的農民對於國王什么的也沒有什么感情。這也很正常,正像東大吃國的農民,在《擊壤歌》中唱的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所以,在旺代地區的農民看來,國王怎么樣了,關他們什么事呢?

革命政府砍掉了一個叫做路易十六的家伙的腦袋,對於旺代的農民來說,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地里的庄稼還在長嗎?還在長,那就沒問題!至於貴族老爺們也倒了霉,旺代的農民同樣不太關心。老爺們被掛了路燈,那關他們什么事?只要地里的庄稼……所以,君主立憲了,旺代很安定;國王被砍頭了,旺代照樣很安寧。

但是最近,旺代的農民同樣漸漸感到如今的革命政府實在是有點問題了。

革命政府第一個讓人討厭的舉措就是他們竟然要將那些教士們都趕走。革命之後,通過了《教士法》,規定教士必須向政府宣誓效忠,這導致了教會在法國的分裂。但是在旺代,那些沒有向政府宣誓效忠的教士卻照樣開著他們的教堂,做著他們的法事,掌管著每一個貧苦農民升上天堂的鑰匙,巴黎的法國政府呢,實際上也管不到這樣的窮鄉僻壤。所以《教士法》一時之間,對旺代的影響一樣很有限。

但是在國王掉了腦袋之後,情況卻生了變化。因為很多拒不向政府宣誓效忠的教士,都成了各地叛亂的中堅。於是國民議會又通過了一條法令,宣布將所有的未向政府宣誓效忠的教士驅逐出境。

依照這條新的法令,所有的沒有向政府宣誓效忠的教士,都必須在法令傳到的規定時間內離開法國,任何逾期還停留在法國境內,又沒有向政府宣誓效忠的教士,一旦被現,就會被視為叛亂分子,並可以不經審判,直接處以死刑。

旺代地區的一些教士,在國王被處死後也動了一些叛亂。這些叛亂一開始看起來和其他地區的叛亂也並沒有什么不同。旺代的廣大農民依舊保持著「帝力於我何有哉」的態度,並沒有怎么參與進去。所以這些叛亂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

但接著的驅逐「無證」教士的行動,卻在旺代農民那里造成了巨大的不滿。因為在封閉的旺代地區,基本上就沒有所謂的「有證」的教士。因此共和政府在旺代的行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場要將基督教從旺代清除出去的行動。

如果說教士們的叛亂並沒有得到農民們的多少支持的話,共和政府對教士的驅逐行動,則激起了整個旺代地區的憤怒。

但如果僅僅只是這個問題,旺代的叛亂也許還不至於這樣的嚴重。因為北方的危局,共和政府通過了由卡諾提出的,全國征兵的法令。並且派出特派員,前往各地督促征兵和征稅。

因為生產方式的限制,一般來說,農業人口都是普遍的不願意離開家鄉的。旺代的農民同樣如此。事實上,就連城市中的國民自衛軍,都普遍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城市去其他地方作戰,更何況是旺代的農民?再加上那些教士、貴族以及外國人一煽風點火,旺代的叛亂就迅的擴大了。

革命政府調動了一些國民自衛軍前去鎮壓,滿以為就像過去一樣,能夠輕松地將那些農民的叛亂鎮壓下去。可沒想到旺代如今的情況和過去完全不同。旺代的農民們在保衛自己的家鄉方面,表現得非常勇敢,一點都不亞於那些義勇軍。而他們的指揮者呢,卻都是那些曾經在法國軍隊中擔任中高級軍官的貴族。

旺代靠海,在叛亂初起的時候,英國人就現了,這是打擊法國人的一個好機會,於是他們便在法國的流亡貴族中到處搜羅那些對共和國充滿了痛恨,同時又有一定的軍事經驗的人,將他們集中到英國,加以組織,然後用軍艦將他們送上旺代的海岸線,接著他們便在當地教會的人的引領下,分別前往不同的隊伍,負責指揮。雨果最後的一部長篇小說《九三年》中的朗德納克侯爵就是這樣登上旺代的土地的。

因此,當革命政府的那些毫無戰斗經驗的無套褲漢將領,帶著國民自衛軍進入到旺代之後,他們所要面對的,其實並不是他們想象中的那種總數雖多,但互相之間互不統屬,不能配合的一盤散沙式的叛匪,而是一支有著和他們一樣高昂的士氣,以及更好的指揮,更好的配合,更多的士兵的真正的軍隊。

這樣一來,戰斗的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政府軍被農民軍打得一敗塗地,整個的旺代地區都陷落了。而當時,法國國內的大部分軍隊都被調往北方,以對抗普奧聯軍,整個南方一片空虛。如果叛軍趁機北上,共和國就要陷入到兩面作戰的危局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