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爭論帶來的收益(2 / 2)

「我剛剛結束了《蜘蛛俠3》的拍攝。」她說道。

杜克很感興趣的問道,「你出演的是哪個角色?」

「格溫?史黛西,漫畫中彼得?帕克的初戀女友。」她聳了聳肩,「不過,山姆?雷米對我透漏過,他准備退出這個系列了,我的角色基本沒有繼續下去的可能,我又要失業了。」

「你會缺少角色嗎,達拉斯?」杜克搖頭笑了笑。

如果說朗?霍華德的女兒會缺少角色,那好萊塢真的不是好萊塢了。

這個女人叫做布萊斯?霍華德,出生於真正的演藝世家,父親是奧斯卡最佳導演朗?霍華德,母親是一名演員,舅舅是大名鼎鼎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雖然現在名聲不顯,但杜克很清楚,本身形象比較討美國觀眾的喜歡,演技也不是特別爛,加上家庭等各種資源的支持,用不了太長的時間,布萊斯?霍華德就能躋身到好萊塢當紅明星的行列中。

甚至,她都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

當然,這也是非常聰明的一個女人,從始終代替她父親朗?霍華德陪在杜克身邊這一點上,就能看出來。

杜克也還記得,曾經《侏羅紀世界》大賣後,流傳過她和制片人斯皮爾伯格的一段對話,她以晚輩的身份和調侃的語氣,將斯皮爾伯格的另一面扒了出來——《侏羅紀世界》如果大賣,就是因為你的眼光好。如果撲街的話,你依然是從不失手的大師,導演就要直接從世界上消失了。

由於《鋼鐵俠》熱度漸漸散去,兩部影片的競爭關系並不太明顯,杜克曾經讀過原著,卻沒有看過湯姆?漢克斯這部評論以及觀眾口碑都極差的電影,坐到影廳里,與布萊斯?霍華德閑聊了幾句,在影片開始後,精力就轉移到了大銀幕上。

《達芬奇密碼》由美國作家丹?布朗所作,它以750萬本的發行成績打破美國小說銷售記錄,全球累積銷售量更已突破6500萬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1名達76周,譯成42種語言,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美國小說,銷售上甚至可與廣受歡迎的英國暢銷作品《哈利?波特》叢書相匹敵。

這些都足以保證影片由足夠的關注度和觀眾基礎。

實際上,朗?霍華德的影片基本遵循了原著。

跟原著一樣,影片對達?芬奇的藝術作品——如《蒙娜麗莎》、《達?芬奇自畫像》以及《最後的晚餐》——進行了「顛覆性」的解讀。

先是借各個角色之口,對《蒙娜麗莎》中的人物性別提出了置疑,繼而指出蒙娜麗莎其實就是達?芬奇本人,而《達?芬奇自畫像》里的畫家肖像,實際上也是一個「雌雄同體」。

這兩幅畫已不是簡單的獨立存在,而是兩個相互關聯具有相互指射意義的個體,最有意思的是對《最後的晚餐》的注釋,且不說將人們傳統上認為畫中皆為男性的十三人說成是十二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就連一向為世人崇拜不食人間煙火的耶酥基督,也被從「神」還原為「人」,並聲稱他結了婚,留下了後代。

而耶穌的妻子,就是被他救贖的抹大拉的瑪利亞。

這些言之鑿鑿的解讀,無疑是對歷史、對傳統文化的挑戰、篡改與顛覆,並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混淆視聽」的作用。

當然,這樣的作品引發的爭論也是巨大的。

來自天主教和其它基督教團體,歷史學家,藝術史家以及很多觀眾,都對影片和小說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甚至很多人認為丹?布朗和《達芬奇密碼》這部電影歪曲——有時甚至捏造了——歷史。

然而,爭議在很多時候對於一部電影來說,都不是壞事,甚至爭議代表的就是吸引力。

就像杜克說的那樣,被人爭論總比無人爭論要好的多。

《達芬奇密碼》引發了爭議,招致很多宗教保守人士的猛烈抨擊,但原作者和電影制作人都足夠聰明,這些爭議並不會觸及到主流社會的底線,在相關的炒作下,輕易就能吸引相當多的人走進影院。

特別是原著巨大的銷量,足以保證影片的票房。

其實說基督不是神而是人並不是《達芬奇密碼》的首創,人類進入科學時代,早就開始打破神的傳說,早就開始追求用「人」的真實說話,如果有一天基督真的徹底被人類革除了「神」性,也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情。

要討論《達芬奇密碼》有多少屬實,完全沒有必要,從作者到影片,用這樣的內容引發爭議,明顯就是在博取關注度。

隨後出爐的北美票房排行榜上,《達芬奇密碼》結束《鋼鐵俠》連冠的局面,也證明了爭論確實能帶來收益。(未完待續)

ps:求月票和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