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另外的結局(2 / 2)

結局肯定要做出改變,而且同樣黑暗,哈維丹特射中蝙蝠俠,導致他無力還擊,然後完成了對戈登兒子的審判,只是硬幣顯示的是光潔的一面……

接著,他又對戈登進行了審判,戈登同樣通過了審判,雙面人就此離去,只是最後發話還會重來,他不會輕易放過這些間接害死了瑞秋的凶手。

是的,這個結局中雙面人活了下來,小丑徹底贏得了哥譚市的靈魂之戰。

不過,拍攝完成後,杜克暫時將這部分戲封存了起來,這樣的結局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不會討好。

其實,在要使用的結局中,哈維丹特也完成了對戈登兒子的審判,杜克專門讓約翰施瓦茲曼給了蝙蝠俠的手一個特寫,他接在手中的硬幣,是光潔的正面朝上。

放在影片里,這比杜克拍攝的另一個結局更符合觀眾的預期,對那些喜歡思考的人來說也更有思考價值,因為蝙蝠俠不敢賭這一次硬幣的結果,因為他認為拋硬幣完全是沒道理的。

如果拋硬幣定生死真有冥冥中的道理,那么一個無辜的孩子確實就應該得到正面,這樣看來蝙蝠俠救小孩就是「多此一舉」,並且這個「多此一舉的」行為害死了「因為正面而不會打死小孩」的丹特。

當然這些都是假設,杜克也沒有拍攝相關的鏡頭,只是自己的思考,要是這次蝙蝠俠不把丹特撲倒的話,孩子照樣也會平安,但誰又敢賭一定是正面呢?

或許這次正面也可以說明,哈維丹特「不應該」在這次拋硬幣的時候被干掉,因為是正面他就不會殺孩子。

而下一次「審判」戈登,從情節的發展不難預測,戈登肯定是背面,所以蝙蝠俠如果在第十三次拋硬幣時出手救戈登,顯然更有必要。

但無論是杜克,還是曾經的克里斯托弗諾蘭,都沒有如此拍攝制作,主要是因為蝙蝠俠這樣一部標准的美國主義電影是不可能不救孩子的。

而且戈登也被硬幣審判出了結果,那這就破壞了電影留給那些喜歡思考的觀眾對於戈登的思考,因為戈登是哥譚中務實的代表,他知道沒有完美,人也無法純潔,善惡有時根本無法劃分清楚,他願意用惡的手段去解決惡,只要能解決問題。

所以說,務實或者是接受現實,究竟是好還是壞,杜克這個導演不能決定,這個由觀眾來思考要比由硬幣來決定更加有趣,不是嗎?

洛杉磯地區的拍攝基本都是在華納制片廠和休斯飛機廠之間來回轉換,那些比較大的場景,像結尾的這場戲以及小丑和蝙蝠俠最後的個人對決,全都放在了休斯飛機廠的機庫里。

劇組的運轉都算是比較順利,就連狀態起伏不定的尼古拉斯凱奇,在遇到低谷的時候,也只用了幾天時間就重新找回了正常的狀態。

時間慢慢臨近聖誕節,杜克中間去倫敦看了看《哈利波特與ènghuáng社》的拍攝,這個系列由羅賓格蘭德和喬安娜羅琳那個原作者在那邊盯著,也能讓人放心。

在經過阿方索卡隆的過渡之後,哈利波特工作室最終采用了喬安娜羅琳的意見,選擇了大衛耶茨這個英國導演執掌《哈利波特與ènghuáng社》。

現在已經到了2006年年底,當初的那些小孩也漸漸長大了,相當多一部分都跟好萊塢的童星相似,開始走上長殘的道路。

就算少數沒長殘的幾個,演技也基本沒有任何進步,例如艾瑪沃特森這樣的,還有著向演技更爛的地步轉變的趨勢。

不過,他們的演技好壞影響並不是特別大,因為在觀眾的心里,艾瑪沃特森不管怎么演,她就是赫敏格蘭傑。

其他主要演員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這些小明星們的家長和經紀人,一次又一次向劇組獅子大開口,基本這幾部電影每次開拍前,羅賓格蘭德都要拿出相當的精力,去擺平小演員們的片酬問題。

從小演員們的角度去看,這是理所當然應該爭取的報酬,但站在杜克這些投資人的立場,這無疑是在分他們的蛋糕。

好在羅賓格蘭德牢牢記著杜克當初的叮囑,盡管格蘭芬多黃金三角的片酬已經上漲到了千萬美元的級別,劇組卻始終沒有在分成方面松口。

不過,這樣的情況也不可能維持太久,比如小演員們的經紀人已經聯合在了一起,打算等系列的終結篇時,要求一個巨大的分成比例。

作為終結篇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會以上下集的形式制作上映,卻要一次性拍攝。

毫無疑問,作為系列的終結,必然會引爆粉絲的熱情,經紀人們也知道怎樣才能獲取最大的利益。

但杜克也做好了准備。

從倫敦返回洛杉磯,杜克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劇組在佛蒙特州找到一家准備拆掉的醫院,可以用來實地拍攝爆炸戲。未完待續。

ps:求月票和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