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 新的制作理念(2 / 2)

其次,宗教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儀式感、神秘性、邪典、殘缺、另類,往往是這些電影中的感官與敘事元素上的特色,在很多段落和情節中,主角都會經過一些大師的提點,或是在某些儀式性的聚會、活動中拔得頭籌,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這樣的設置,其實只是一個自我療傷和能力升級的過程,但是在暗黑風的驅動下,一段本可以活力四射的橋段,卻一定會變成「從萬人坑里往上爬」的情節,英雄人物在成為英雄的過程中,要經歷一系列洗汰其本身觀念的事件,隨後再痛苦地選擇維持現狀。

無論其本身如何,對世界的認知如何,無論這個世界是不是需要清掃一空重啟來過,英雄人物總是會遵循最普世的價值觀做出流血最少的抉擇。

而在在更多的電影里,暗黑風格是一種視覺元素的體現《300勇士》、《黑客帝國》乃至《蝙蝠俠:開戰時刻》並非是電影本身價值觀念陰暗。

這種視覺效果上的暗黑風,一定程度上暗含了mv的風格元素,包括mv的鏡頭語言和剪輯手法,在布景、調色與整體制作協調上,充分地體現出了「奇觀化」的效果。

如果追本溯源,這樣的視效來自於繪畫、表現主義、哥特以及很多現當代的油畫作品。

拍攝中所能體現的這些元素,更多的是來源於演員的表演和台詞,後期制作時,如果將那些光線明亮的鏡頭,成功融入到暗黑的風格里,就是杜克這個導演應該考慮的問題了。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他必須要考慮,這也是道格?沃爾特當初最為擔心的方面觀眾能不能接受這種風格。

如果是在超級英雄電影興起的世紀之初,杜克也無法確認,雖然當初蒂姆?伯頓的電影也帶有明顯的暗黑風格,但相比於《黑暗騎士》,《蝙蝠俠》和《蝙蝠俠歸來》的暗黑風只能說是小意思。

好萊塢所有人都知道,電影深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有些未來成功的電影,往前挪幾年就很有可能失敗,所以杜克在對待蝙蝠俠系列時一直都是慎重的,也在注意觀察電影市場環境的變化。

其實現在不難發現,經歷過多部超級英雄電影的轟炸之後,觀眾對那些劇情輕描淡寫、只注重cg是否逼真的漫改電影的期待感,一定程度上來說在降低,例如像《鋼鐵俠》這種另類的超級英雄,就受到了歡迎。

同樣,這種帶有嚴肅電影特征與創作傾向的超級英雄電影,可以說是順應潮流而產生。

當然,在這樣的戲劇化情節為主導的電影里,把人物的走向定位在「正邪交替」的兩難中,並且為反派安置了極強的邏輯性和思辨性,再加上一些奇觀化的展示和發生在黑夜的故事,完全可以為觀眾帶來一種新鮮的刺激。

在這種風格的電影里,反派也是關鍵,如果反派只是漫威電影中臉譜化的人物,這種風格就會失衡。

於是,反派往往和正派類似,師徒用自己的觀念改造這個社會,為了這個目的,他們不惜采用「突然死亡」的休克療法來治療這個社會。

這樣天然就拔高了反派的層次或者說逼格。

甚至未來的超級英雄的能維持多久的強勢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看反派。

在首部蝙蝠俠電影里也加入一定暗黑風的蒂姆?波頓,他所擅長的是一種哥特化的表現手段。

這種表現手段在好萊塢的修正主義下,已經與故事本身沒有太大的關聯了,而關乎角色的裝扮、布景、化妝,他所拍攝的《蝙蝠俠》和《蝙蝠俠歸來》,場景幾乎都在黑夜的籠罩之中,故事涉及到了死亡、異教等哥特和暗黑必備的元素。

這種具有波頓式特色的超現實、未來主義、混搭,其實與杜克想要實現的風格並不同。

杜克想要在後期制作中實現的,是《黑暗騎士》完全可以脫離出漫改電影的范疇,作為一部**存在的影片。

如果站在電影的角度上來考量,杜克剪輯中要做的,是盡量不把漫畫原作當做文本來使用,僅僅借用了漫畫中的人物關系,重新塑造故事的主線,用另外的方式和講故事的技巧,來打造成《黑暗騎士》的成片。

這是一種壞事,如果電影質量有問題,必然會被漫畫粉絲的口水淹沒。

但這也是好事,脫離了漫畫的風格限制,導演可以更加自由發的揮,讓在戲劇化的**在故事情節的矛盾和沖突之下,更具備張力。(未完待續。)

ps:求月票和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