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章 模擬失重(2 / 2)

不過,中國的天空和神舟不在這一行列當中,即便引入了中影集團的資金,對方也搞不到這方面的資料,漢娜?瑟琳娜的布景團隊也只能依靠想象力了。

為了模擬出太空中氣勢恢宏的光感,《地心引力》的視效團隊也將首次受用工業光魔最新開發的軟件作為畫面渲染器,前期籌備中,工業光魔的程序員在軟件里寫了整整七萬一千條關於著色的代碼。

蒂姆?韋伯曾經這樣對杜克形容本片的渲染工作量,「如果用一個單核pu電腦來制作的話,得從埃及文明的發軔時,也就是公元前5000年,一直渲染到下個世紀,才可以趕上年底的試映。」

特效工作遠遠走到了拍攝的前面,完成建模之後,在杜克的要求下,工業光魔龐大的特效團隊率先開啟了幾個純粹依靠g實現的爆炸場面的制作,由於真空中的爆炸與地球上面的爆炸截然不同,杜克也沒打算使用模型爆炸的方法拍攝片中的爆炸場景。

但按照他的要求,這些爆炸鏡頭並不完全寫實,這畢竟是一部商業電影,有些鏡頭不是為了寫實,而是為了傳達一種氣氛,增加影片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一些場景中有不少危險的畫面,也將使用g角色。

事實上一些動作太危險,比如拍攝時在太空艙內懸浮的鏡頭中,斯嘉麗?約翰遜的腿部會經受相當大的考驗,但杜克是不會讓她冒這種受傷的風險的。

即便是為了幫她沖奧,杜克也不允許意外發生。

再就是准備制造失重環境了,一部以「地心引力」為名字的電影,是不可能回避失重問題的,這也是前期籌備中的重點工作之一。

杜克一直都很清楚,在太空電影中大銀幕上的失重,其實是畫面視角的失重,而不是真的失重。

所以,他和團隊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怎么處理變換的視角問題。

於是,約翰?施瓦茲曼向他推薦了一款操作靈活的機械臂。

機械臂基本算是從汽車制造廠里拿出來的,約翰?施瓦茲曼曾經在舊金山發現有一家小公司把攝像機固定在機械臂上拍片,這樣可以精准控制攝像機的移動,同時也非常靈活。

這個靈感啟發了他。

這款機械臂擁有4米/秒的運動速度,運動半徑達到3.1米,動作精確到0.04毫米,多達7個關節的軸心,並配有一個超過10米的軌道,足以完成各種復雜的而且精細的動作,拍出隨心所欲的各種刁鑽角度的鏡頭。

然而,在隨後的拍攝測試中,杜克和約翰?施瓦茲曼都發現,機械臂拍攝的效果並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初期測試中,斯嘉麗?約翰遜被安置在了一個可以有少量活動范圍的機台上,她的身邊有兩台機械臂,一台控制著一個鏡頭,一台控制著光源。

這基本表達了劇組解決失重鏡頭問題的思路變換的鏡頭角度加上移動的光源。

但拍攝出的效果遠不如預期。

這個問題困擾了杜克幾天,他不斷與漢娜?瑟琳娜和約翰?施瓦茲曼交流,也將工業光魔方面的特效專家蒂姆?韋伯召集了過來,四個人經過商議,想到了以機械臂作為基礎,制造一個更為適合拍攝的設備燈箱!

在經過不斷的實驗後,用了超過半個月的時間,劇組制作出了杜克四人理想中的燈箱,燈箱主要由led屏、可動籃子、i日s機械臂攝影機構成。

這其實是視效組專門搭建的一個高六米左右、寬三米左右的立方體箱子,四周由180萬只燈泡組成的led屏所環繞,最中央有一個簡單的可動籃子,拍攝時斯嘉麗?約翰遜就在這個籃子里表演。

但這個燈箱也有缺陷,工作時里面非常的熱……

只是時間有限,這已經是劇組短時間內可以想到最好的解決辦法了,在模擬失重時,「燈箱」中的籃子只能位移到45度傾斜,因為一旦超過這個角度,演員就會有掉下來的危險。

為了保障演員的安全,更多的視角變換,將通過i日s機械臂帶動鏡頭,來實現相對位移的效果,而且如果演員的身體角度旋轉過大,重力原因很容易會造成面部充血,畫面失真。

在表現演員「砸向」鏡頭的效果時,實際上演員基本上是不動的,而是讓攝影機在機械臂的精確控制下「砸向」演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