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四章 結尾的感覺必須正確(2 / 2)

蝙蝠戰機的鏡頭主要可以劃分為地面和高空兩部分。

這台戰機在拍攝地面動作鏡頭時,被杜克安裝在了一輛配有萬向頭的機車上;表現高空特技時。則用數台重型吊臂懸在空中進行拍攝。

為了能充分捕捉下拍攝現場蝙蝠戰機高動態范圍的每一個動作,杜克還讓工業光魔研發了一套全景特技攝影系統。該系統通過四台配有8mm鏡頭的數碼單反攝影機來制造出視野交疊的效果,獲得的全景圖像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進行拼貼組合。

按照杜克與約翰?施瓦茲曼的合作慣例。約翰?施瓦茲曼應該是影片中僅有的主攝制組掌機,不過在很多場景的拍攝中,輔機和斯坦尼康操作員本?斯科特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些場景的拍攝中,輔機素材的使用率非常高。

除了復雜的拍攝,杜克也決定將影片中更多的戲份放置在白天,而不像《黑暗騎士》幾乎完全以黑夜作為背景畫面。

在杜克的計劃中,哥譚市的夜間外景戲主要在紐約和匹茲堡拍攝,早在籌備期的堪景時,約翰?施瓦茲曼就按照杜克要求的曝光度拍攝了許多照片,然後在每張照片上寫上備注後,送到了劇組為每座城市配備的設備燈光師手里。

設備燈光師們可以利用光譜表,在返回外景地後,保證那些需要照明的背景地點能安排妥當。

這樣杜克帶領劇組到達拍攝現場時,背景燈光就已經布置好了,也就有更多的時間用在拍攝上面。

時間緩緩接近的十二月份,距離影片上映也越來越近,在忙碌的拍攝之余,杜克也開始配合華納兄弟的宣傳工作,關於他的一份專訪,就出現在了新一期的《娛樂周刊》上面。

「《黑暗騎士崛起》正在拍攝,導演杜克?羅森伯格也在拍攝之余在采訪中談到了他對蝙蝠俠三部曲終結的感受,關於大反派貝恩的選擇等幕後內容。」

「談到自己的最後一部蝙蝠俠電影,杜克?羅森伯格說:『我盡量在片場表現得不那么情緒化。因為這樣對做好自己的工作並無益處。不過你確實會聽到一個小小的聲音在對自己說——好吧,這是最後一次我們拍這個了。」

「這整個過程就像是一次旅程,當一個角色戲拍完向他們道別時真的讓人感慨萬千漫威會對他們說:再見,老管家阿爾弗雷德;再見,警察局長吉姆?戈登……這對我意義真是太大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時刻。」

「當記者問到杜克,在希斯?萊傑飾演了如此出色的反派小丑之後,是如何想到把毀滅者貝恩設定成這部影片的大反派的呢?杜克回答:「原本我對貝恩這個角色並不很了解,當初公爵工作室的編審組給我了一堆貝恩的材料,我們一起研究他,我對他背後的故事並不很熟悉,不過這是一個非常酷的角色。」

「對貝恩這個角色來說,他發達的身體就是其特征,你必須要一個原型才能塑造一個『好的』反派形象,你知道,你需要某個類型反派的極端化。小丑顯然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原型:惡魔一樣的、無政府主義的,有種邪惡的幽默感;我這次想在電影里讓貝恩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類型來,貝恩首先是肌肉型的反派,某種程度上說他就是經典電影中的銀幕怪獸——但又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大腦,我覺得觀眾看到我們對貝恩的塑造會感到非常過癮的。」

「能找到道恩?強森這樣的演員來演貝恩,你就知道肯定能看到些特別的東西。跟任何偉大的演員一樣,道恩是那種能把角色的特質融入到表演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中去的表演者,他是一個非常、非常會用身體表現的演員。」

「每個時刻道恩都會把自己轉換到角色當中去,他不但敢於從外在的形象上去貼近角色,更敢於深入角色的內心;既有對人物心理的深度把握,又對如何運用身體、表情去傳達角色有非常非常明確的意識,當然貝爾也是這樣非常有感覺的演員。」

「談到影片的結尾時,杜克?羅森伯格又說道:「在《黑暗騎士》的結尾,蝙蝠俠和警察局長吉姆?戈登都做出了重大的犧牲和妥協。到了這一部的結尾,這種犧牲必然要產生價值,哥譚市在某種意義上應該變得更好,在影片結尾他們必須完成些什么——所以我要讓影片結尾的感覺必須是正確的。」

不僅僅是北美,在其他重要的市場,華納兄弟對於《黑暗騎士崛起》的宣傳都在進行中。

杜克上一部影片《復仇者聯盟》盡管在中國市場沒有獲得延期秘鑰,卻也在一個月的放映中拿下了18億5600萬rmb的票房,這一成績也進一步加重了中國市場在好萊塢公司心目中的份量。

限於大剪刀的規定,華納大中華區無法做出太多的提前宣傳,卻還是制定了一些針對性的策略。(未完待續。)

ps:求月票和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