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五章 猴年猴王晚會營銷(2 / 2)

「《六小齡童遼視春晚彩排》。」

這件事的尾聲有這么件事——百事可樂猴年情懷廣告和肯德基的大聖套餐成為最大的贏家。

這似乎是超級緊貼的一場「民眾的勝利」。

但是,作為圈內人,曾經的杜克卻不由得嗅到了一股營銷的味道,當時還把這事當做案例來拆解,當然是為了學習其中可以學習的范式。

杜克很喜歡六小齡童扮演的大聖,到現在為止,依然認為他演的大聖才真正稱得上「美猴王」的稱呼。但卸下美猴王的裝扮,從商業的視角來看,在上面這起營銷行為的背後,不難發現這起玩法背後的操盤手。

六小齡童出演百事可樂的廣告,想必是某些人牽線搭橋的結果,杜克對這些人的操盤刮目相看。

同時,他也發現了一個網絡宣傳的好方式,確定一個目標明確的敵人,將網民憤怒情緒引導到他的身上。

在太平洋對岸,有些角色本身是拉黑的,甚至這些情緒,在特定的時間段內,更是形成了慣例一般的存在,就像《定位》理論中講的,我們從來不是要改變消費者的習慣,我們只是找到了消費者心智中已有的位置和開關。

這片土地上,每年過年前,被吐槽最多的就是春晚劇組和鐵路總局。

所以,情緒本身一直存在,反面角色也一直存在,缺的是合適的操盤。

六小齡童事件可以說是一個極其經典的網絡營銷案例,也值得《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在中國的宣傳營銷借鑒。

相比較之下,《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缺乏有絕對號召力的一線明星加盟,無論在中國地區還是在全球市場,誰都無法忽視一線巨星所能帶來的號召力和話題度。

不過,盧卡斯影業和華納兄弟也有針對性的宣傳策略。

星戰的影響力毋庸置疑,一項調查統計當中,在英國、加拿大、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地區,有超過100萬人在自己的資料當中,信仰欄一項填寫的信仰非常特別,叫做——原力!

毫不誇張的說,星戰是很多人的信仰。

而在宣傳過程中,有一批著名導演,也加入到了這一信仰行列當中。

盧卡斯影業組織了一個叫做「星戰與你同在」的活動,很多公開自己是星戰粉身份的導演不但參與,還接受了媒體的采訪。

事後,盧卡斯影業和華納兄弟聯合《紐約時報》發布了一份星戰特刊,上面重點提及了這些導演粉絲。

「那年彼得?傑克遜才15歲:『看《星球大戰》改變了我的一生。多么神奇,又多么貼近我們平凡人的人生。』———長大後他導演了《霍比特人》三部曲。

「那年朗?霍華德23歲:『當電影結束時,我一句話沒說,走出劇場,又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買票,又看了一遍。』———他後來成為喬治?盧卡斯的弟子,導演了《魔繭》、《阿波羅13》、《美麗心靈》等影片。」

「那年詹姆斯?卡梅隆也是23歲:『看《星球大戰》讓我驚喜得要尿褲子。我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天哪!誰做的?我告訴自己:我也要拍這樣的電影!我就這樣辭去了卡車司機的工作。』———7年後他導演了《終結者》,17年後拍了《泰坦尼克》。」

「那年斯皮爾伯格31歲:『讓我眼花繚亂!我愛死它了。』———他本來就是喬治?盧卡斯的好友,此後他接連導演了《第三類接觸》、《e。t》、《侏羅紀公園》、《迷失的世界》、《人工智能》、《少數派報告》等科幻大片。」

「那年雷德利?斯科特40歲:『看了《星球大戰》,我傻眼了,我對我的制片人說:我們還等什么?這么棒的東西居然不是我拍的』———他急起直追,兩年後導演了《異形》,5年後拍了《銀翼殺手》。」

不僅僅是這些,在杜克連續打了幾次電話後,已經處於退休狀態的喬治?盧卡斯也站了出來,開始用各種方式為《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制造話題。

於是,為了宣傳的需要,在媒體的報道中,喬治?盧卡斯和杜克的關系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開創了《星球大戰》宇宙的喬治?盧卡斯就選擇對新作拍手觀望,一方面前傳三部曲一直受到老粉絲的口誅筆伐,這讓盧卡斯壓力巨大,表示不想再在努力之後得到的是粉絲的罵聲,另一方面接受我們的訪時透露了真實原因——創作分歧。」

「喬治?盧卡斯想講一個自己認為好的故事,他把敘事重心放在兒子、父親和祖父的時代更迭之間。顯然,掌控著話語權的杜克?羅森伯格不這么認為,所以盧卡斯直接被擋在門外……」

「對於這些,喬治?盧卡斯形容為分手男女,既然分開了就不再聯系,各自過自己的生活,話語中透著一絲無奈。」(未完待續。)

ps:求月票和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