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婦女之友】(2 / 2)

眼見事情鬧大,《婦女》雜志的幕後老板商務印書館,只得撤去章錫琛的主編職務,刊物格調隨之大退步。

如今《婦女》雜志主要刊載女學生的學校生活,以及已婚婦女的持家經驗等,此舉反倒贏得更多女性讀者支持——以前太高端新銳了,現在改走低端路線,銷量其實還更好。

就在周赫煊登船離開上海時,《婦女》雜志的主編杜就田,正好讀到女學生譚艷秋的稿件。

文章寫得馬馬虎虎,主要講述她聽課的事,周赫煊的一些觀點也被引用其中。杜就田本來沒當回事,但當他看到後面附錄的《致橡樹》,頓時就變得激動起來。

「好詩啊!」

杜就田反復品讀,最後干脆提筆親自撰寫詩歌評論——

「周赫煊之新詩,構思新穎,意象瑰麗,語言精美,自成一派,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致橡樹》別具一格的選取了『橡樹』和『木棉』兩個形象,分別比喻男性和女性……

橡樹高大威儀,富含男人的魅力。而將女性比作木棉,亦顯多姿妖嬈。詩歌以女性的口吻喊出,不做趨炎附勢的凌霄花,不做為綠蔭鳴唱的鳥兒,不做一廂情願的泉水,不做盲目支撐橡樹的山峰。從這些意象當中,表達出本詩的中心主題:即女子不應在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情投意合為基礎;以相互扶持、風雨同舟、冷暖攜手為目標。

本詩運用新奇瑰麗的比喻,恰當貼切地表達出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觀,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更為難得的是,它所蘊含的婦女解放思想。婦女解放,並非一味的離經叛道,而是要有堅持和原則,有責任和義務……」

這期《婦女》雜志行時,周赫煊已經回到天津,對《致橡樹》在南方婦女界引起的轟動暫不知情。

此詩一經問世,便有《婦女時報》、《女子世界》、《中華婦女界》等多家女性雜志轉載,被譽為中國最偉大、最進步的愛情詩。南方各地的新詩團體和文學社團,都對《致橡樹》展開討論研究。

在隨後的2o多年里,「橡樹」和「木棉」也有了新的寓意,諸多女作家給自己起的筆名中都帶著「棉」字。

由於周赫煊已經加入新月社,因此被視作新月派詩人。後來梁實秋評價道:《致橡樹》一詩,力壓新月愛情詩全篇,實為不可多得之傑作。

與此同時,中西女塾的校務主任呂嘏純,也在給《婦女時報》的投稿中,闡述了周赫煊提出「自尊、自強、自愛、自立」觀點。

《婦女時報》將其簡稱為「四自原則」,並將之定性為「新時代女子美德標准」,還把周赫煊贊為「婦女之友」、「民國奇男子」。

如今南方的婦女解放運動愈演愈烈,「四自原則」得到各地婦女協會的一致認同,隨著運動的開展而廣泛傳播。女性應當自尊、自強、自愛、自立,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被民眾所接受和支持。

甚至連那些保守派,都對「四自原則」極為推崇。因為其中的「自愛」,跟那些提倡徹底解放的女權思想不同,更加符合傳統的社會道德標准。

一時間,人們似乎把周赫煊歷史學家、演說家、作家、報人的身份都忘了,只記得他是個詩人和女權運動家。

但不論如何,周赫煊「婦女之友」的頭銜摘不掉。四年後,當上海《申報》評選「民國美男子」時,周赫煊雖然只能勉強擠進前五,但據調查問卷顯示,過6o%的女性都把票投給了他。

張愛玲在晚年接受采訪時說:「我讀中學那陣,周先生是女生公認的理想情人,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關注。每當周先生有作品問世,必然能在書店里看到無數女學生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