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工科】(2 / 2)

呂子方苦笑道:「有啥子辦法?四川太偏了,有名氣的教授都不願意來。」

聽這幾人一唱一和,周赫煊立即明白過來。原來找他參謀是假,托他邀請工科教授是真,全特么玩套路啊。

周赫煊好笑地說:「這樣吧,我明天就拍電報,問問蔡孑民、李石曾、吳稚暉幾位先生。他們在教育界頗有名望,應該能請來幾個工科老師。」

「哈哈,那就太感謝了,」汪雲松笑著舉杯道,「老朽再敬周赫煊一杯!」

劉湘則是眼睛一亮,周赫煊給他的驚喜太多了。現在隨便說出來三個人,就特么是「國黨四老」的其中三位,這面子實在夠大的啊!

……

民國的大學教育非常畸形,文科生占學生總人數的9o%以上,而理科、工科、農科學生寥寥無幾,連商科都沒啥人,只有醫科稍微強一些,但也好得很有限。

這跟中國的具體情況有關,因為工業實在太落後了,學成畢業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很難找到相應的工作。

講一句笑話,就連學家政專業的女孩子,都比學理工專業的人數更多。

有識之士年年呼吁實業救國、科學救國,而隨著民族工業的漸漸興起,政府和百姓終於開始重視理工專業。直至全面抗戰爆前夕,理工科學生上升到學生總人數的3o%,但其中醫科和商科占絕大多數,情況依舊十分尷尬。

別說遠在內6四川,就連天津、北平、上海這些大城市,都很難找到優秀的工科教授。

周赫煊不僅給蔡元培、李石曾和吳稚暉拍電報,還找了胡適、張伯苓、羅家倫等人,讓他們幫忙推薦幾個,不一定要教授級別,普通的工科講師,甚至是助教都可以。

如此多的名人大師幫忙物色,實際結果卻很糟糕。

教授級別的一個都沒有,只有兩個講師願意到重慶大學授課。願意來的助教倒是挺多,足有七八個,都是那種沒機會出國留學,又在國內找不到工作的工科生。

但汪雲松、呂子方等人卻很滿意,並根據那兩位講師的專業,決定先在重慶大學開設礦冶和電機預科班,等正式升級本科時再設立工學院。

泱泱華夏,居然連工科教授都難找,周赫煊不禁感覺有些悲哀。

離開重慶以前,他給重慶大學捐贈了一萬大洋,用於購置工學院的教學實驗設備。搞笑的是,劉湘因此硬生生給周赫煊安排了個校董職務,並聘請他擔任重慶大學的名譽副校長。

重慶大學如今的情況很奇葩,名義上屬於四川省立大學,建設款項卻來源於軍費和民間籌措,更和私立大學一樣設置有學校董事會。

不管如何,未來重慶大學的校史館里,肯定會多出一個叫周赫煊的副校長。

張謀之繼續留在重慶,負責搪瓷廠的建廠事宜。周赫煊則沿江而下,准備從南京坐火車返津,《泰坦尼克號》的中文翻譯版還需要他親自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