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欲望、理智和道德】(1 / 2)

常言道,萬法歸宗。

有時候,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理論,不同的派別,不同的宗教,拋開它們的各種分歧不管,最後得出的結論往往殊途同歸。

弗洛伊德說的那番話,其實有點像儒家的仁治思想,跟老子所言的「治大國如烹小鮮」也有些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他表達得更客觀,也更籠統,只提理論,而沒有給出實際的操作方法。

周赫煊對此佩服不已,但很快就佩服不起來了,因為弗洛伊德的思想傾向於悲觀。

「想要達到一種理想中的平衡,是非常困難的,」弗洛伊德繼續說道,「人類雖然擁有自我和我意識,從而衍生出理性和道德。但人類往往被本能所支配,本我意識所帶來的影響,遠遠過自我和我。所以戰爭不可避免,所以社會總是非理性狀態,這是不可控制和避免的。」

弗洛伊德在心理學方面的偉大成就之一,就是現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我組成。

說得直白通俗一些,「本我」就是自然性格,是欲望,是本能,比如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自我」則是理性意識,比如商店里的東西應該用錢買,而不是直接動手搶劫。「我」則更加完美,是道德、倫理當中的我,比如尊老愛幼、救死扶傷、精忠報國。

再說得簡單一點,「本我」是「我想要這么做」,「自我」是「我能夠這么做」,「我」是「我應該這么做」。

弗洛伊德最令人詬病的一點,就是把「本我」極端放大,認為個人、社會和國家都是「本我」在起作用,本能欲望推動著個人和社會展。所以他扯了那么多大道理,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理性和道德往往很難起作用,在本能欲望的支配下,個人和群體總會選擇非理性的行為,因此戰爭這種事情無法避免,個人和社會的錯誤也無法避免。

羅曼羅蘭第一個就不服,他爭辯道:「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崇高的道德,以及對光明未來的追求。遠古文明時,人類在茹毛飲血,接著又有了奴隸和封建制度。而正是對著美好和善良的追求,漸漸有了自由和民主。本能的欲望,總是在崇高的道德面前低頭,而不是被欲望所奴役。我相信總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類都能自由自在的生活,消除貧困與疾病,更沒有戰爭的恐懼。」

弗洛伊德笑道:「如果你長時間從事心理學研究,就會現本能欲望如同大海,而理性和道德只是小小的湖泊和河流。湖泊和河流,永遠無法與大海抗衡。」

愛因斯坦問周赫煊:「周,你怎么看?」

周赫煊笑道:「我既不贊同羅曼羅蘭先生的道德制勝論,也不贊同弗洛伊德先生的本能支配論。我認為人最寶貴的是理性,道德無法持久,本能可以壓制,只有理性才是驅使人類和社會進步的核心砝碼。」

愛因斯坦哈哈大笑:「跟我一樣,我也是理性派。」

弗洛伊德反駁道:「人在關鍵的時候,總是會失去理智和道德,依靠本能的欲望來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