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1【離開】(2 / 2)

當然,還有更穩妥的保值方法,那就是把錢換成黃金或外匯。四大家族帶頭各種存儲外匯,民間人士則挖空心思儲備黃金,傻瓜才把不斷貶值的法幣捏在手里。

梅貽琦拿著支票,感覺心頭又暖又酸,他有些哽咽道:「周先生,感謝你對聯大所做的一切,我會立即讓人購買磚石瓦片。」

周赫煊又拿出一份電報,笑道:「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農學院的師生,已經來回電,他們昨天就從成都啟程了,還帶來了美國引進的良種雞。我只負責出錢,剩下的你們自己接洽解決,開辦養雞場的資金我會6續匯來。」

「聯大師生一定把雞養好。」梅貽琦說。

民國時期,就屬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的農學院最厲害。前者始於清末張之洞,技術底子雄厚;後者就更厲害,各種國外知名農學院前來教學,一些國際友人在抗戰期間也沒離開中國。

這么說吧,除了部分屬於蘇聯支援以外,新中國的農業技術展就是靠這兩所大學打下基礎的這還是在大量頂尖農學家選擇前往台灣的情況下。

另外北平農業大學也比較給力,但比起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的農學院還是遜色許多,主要原因是長期沒有穩定的經費來源,導致師資和生源越來越差。

6月23日,周赫煊離開昆明。

走之前,周赫煊去拜訪了龍雲的三公子,感謝對方提供香煙等物資,還給龍三公子寫了副字以作留念。

7月1日,《今日評論》刊載周赫煊的文章,標題為:《當今學生之任務與期望》。

西南聯大雖然被稱為民國最窮的學校,但他們在吃不飽飯的情況下,卻辦出了一本抗戰期間影響最大的綜合性刊物,那便是錢端升先生創辦的《今日評論》。

《今日評論》的創刊目標很明確,那就是為抗戰提供服務,投稿者主要為西南大學教授,也有一部分文章的作者來自其他學校。投稿人一個個大名鼎鼎,有:朱自清、羅文贛、楊端六、潘光旦、馮友蘭、錢鍾書、陳岱孫、史國綱、葉公、6侃如、張道行、林徽因、王元照……等等等等。

文章的內容也五花八門,有討論戰局的,有討論政治的,有討論經濟的,有討論教育的,有討論社會秩序的。甚至有人公開宣傳共黨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讓以老蔣為的中央政府非常不高興。

正因如此,常凱申對西南聯大經常不管不顧,甚至教育部也刻意壓著經費不。而當日寇占領越南以後,中央政府要求西南聯大搬遷,西南聯大也堅決不肯,因為怕遷到重慶以後失去辦學自由。結果是學校早餐都被取消了,學生們有時候一天只能吃一頓飯,身體素質奇差,經常生上課暈倒的狀況。

周赫煊那篇文章表在《今日評論》以後,立即引起學界的廣泛討論,因為核心觀點只有一個:高校學生最好不要參軍。

周赫煊希望學生們盡可能的學習知識,在戰時大後方多做科學研究,為國家提供先進技術。而且學生們更艱巨的任務在抗戰勝利以後,屆時中國必然滿目瘡痍,戰後中國的恢復與展都要依靠這些學生。

有人贊同周赫煊的觀點,也有人表示強烈反對,無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那一套。大部分人雖然高喊著抗戰必勝,但其實心里都沒底兒,恨不得人人都去參軍打仗,投筆從戎更是被視為愛國的典型。

所以有學者狠批周赫煊,認為他是在打擊學生參軍的積極性,這種做法非常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