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三章 東風物流(1 / 2)

帝國重器 周碩 2136 字 2021-10-29

「上面想要做什么呢?」胡文海目光炯炯有神的盯著呂秘書,深吸一口氣問道:「一個集中了交通、鐵路和郵政的大部,這個規模在中央的影響力恐怕會非常巨大……」

「長的意思是希望能夠推動政企分離,運輸部一旦成立,它將剝離目前的企業部分,而轉型成為監管和政策制定的角色。」

胡文海忽然擺了擺手,打斷了呂秘書的解釋,搖頭道:「呂秘書,我們也是老熟人了,談話的風格難道還需要這種試探嗎?我是什么性格,你應該清楚的,別再繞彎子了!」

「這……」

呂秘書尷尬的笑了笑,微微點了點頭。

胡文海是什么性格,早就已經有一整個圖書館的分析資料了。和這位說話的時候,最好的策略就是開門見山、以誠相待。繞圈子、打啞謎這種事情,胡文海絕不介意真的把表面文章當成是事實,到時候看是誰吃不了兜著走……

呂秘書說是交通部一旦成立,政企分離轉變成一個行政機構。但就好像中船重工政改企了,難道就能和海事局等老六機部的關系切割開了,就能真的不受上級監管部門的影響了?

運輸部一旦成立,妥妥的立刻就是當前第三大部。前兩位不用問,肯定是外交部和國防部。什么,財政部有不同意見?來來來,咱們先算算國庫里的錢多,還是鐵軌上跑的錢多吧。

只要改委不出現,運輸部這第三把交椅那就無可撼動。

在1991年要搞這么一個大部,面臨的是多么大的壓力?承擔的是多么巨大的政治風險?

呂秘書背後的二號長,要推這個構想,他肯定要有一個通盤的考慮。僅僅只是為了推進政企分離,少說有一百種方法,何必要為了殺豬而研究出一門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來啊?

「長……確實有一些考量。」

呂秘書艱難的點了點頭,轉頭看向了坐在遠處的胡勝利同志:「這個考量,說起來還和胡總的小叔胡勝利有些關系。」

「這話怎么說?」

胡勝利是做什么的,胡文海當然清楚。作為東風快遞的總經理,胡勝利確實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績。從承包通勤車廂起步,這幾年一個物流業的巨頭已經從渤海省嶄露頭角。

如今東風集團在渤海省的布局已經初現端倪,通過大港、盛京和綉城這三個物流中心的建成,在渤海省經濟展中起到的作用已經愈加重要。

國家要打造的是環渤海經濟帶,而不是環渤海經濟堡壘。在東風快遞揮作用之前,渤海省的重要企業主要都分布在幾個大型城市之中。重工業企業就主要分布在盛京,電子產業和新型經濟在綉城,大港的化工和港口,牛庄的煤鐵復合體。

從數據和圖標上看,確實是形成了環渤海經濟帶。但實際上這條經濟帶並非是一根串滿了珍珠的項鏈,而只是在紅繩上系了幾顆耀眼的轉運球而已。

由此帶來的問題並不是可以忽略的,大企業集中導致城市用地緊張,資源、能源、環境、人口、教育、衛生、地價、公共服務、用水等等等等,幾個大型城市面臨的是嚴重的生存和經濟壓力。

而另一邊渤海省的其他城市,卻出現了嚴重的吸血問題。人才向大城市集中,資本向大城市集中,就連用電也是要先保證大城市。

這樣一來,渤海省內幾個排名靠後的城市,問題就相當嚴重了。

嚴重到了什么程度?綉城因為展迅,對周邊勞動力產生了可怕的虹吸效應。大量的青年人到綉城打工,讓阜新和朝陽等地的大街上,輕易看不到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留守的年輕人即使收入不錯,但同齡人數量不足,連談戀愛都成了問題。

人才是一方面,資本同樣也從這些地區大量逃離。阜新作為建國伊始新中國最早建立的能源工業基地,挖煤挖了幾十年,實際上不可能沒有錢。但是在進入九十年代,煤礦開始枯竭之後,城市准備謀求轉型。

轉型就需要資金投入,本以為城市里底子厚,可以從容應對。但是一調查卻傻了眼,幾十年攢下來的家底,大半都已經被綉城給吃干抹凈了。挖煤換來的錢,投資在阜新,可能一年也就賺幾百塊的房租錢。然而如果拿到綉城去買房,即使空著一年也能賺上幾萬塊房價差額。

甚至就連在下面縣市賺了錢點的「老板們」,也寧願坐上兩三個小時的汽車,跑到綉城來消費。

類似的情況在盛京和大港,同樣有所表現。除了牛庄因為有鋼城集團的項目和港口項目,顯現出繁榮的景象。遠離了海岸,渤海省的其他城市一樣都面臨著這些問題。

如果單純從政績角度來考慮,這環渤海經濟帶能建設起來,就已經足夠吹上十幾年的了。

然而隨著胡文海拼命給國內摟了幾百億美元的橫財,上面自然是又有了不同的心思。這世界上從來只有愁錢不夠用的,哪有愁錢花不完的道理,對不對?

要將環渤海經濟帶真正打造成一根珍珠項鏈,東風快遞讓二號長看到了一個希望、一種可行的模式。

因為有了東風快遞,工廠不必只能建設在大城市。而大城市能夠輻射的范圍,同樣也極大的擴張了。小城市拿出來的政策,可以對大企業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同樣不用擔心上下游產業的銜接。

能源和資源運輸更靈活,小城市也不用擔心電量無法擴張。運輸和消費更加方便,小城市同樣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城市風格,專門攻略某種消費細分領域。

想要實現這一模式,在東風快遞的模式下繼續深化「交通體系」這一概念,就是必然的選擇。

鐵路運力擴張,解決遠程運輸問題。省道、國道優化,解決百公里以內運輸需求。物流中心、快遞和公共交通,補上最後一公里這塊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