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1 / 2)

冠冕唐皇 衣冠正倫 1920 字 2021-10-14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冠冕唐皇 !

開元十年春,長安東路大道上微風和煦,人潮如織,那些行人們既有為了生計奔波的販夫走卒,也有朝氣蓬勃、入京應試的舉子。

從清晨時分開始,官道館驛外為迎送游人而專門搭建起的亭閣周圍便聚集了許多人眾。最初那些人員還只是京中各家的奴仆,可是到了午後時分,便陸續有官員們或策馬、或乘車的趕來此境。

這些官員們各自都還身著官袍,很明顯是朝會並公務結束後便匆匆出城,甚至都沒來得及回家更換時服便裝。

有耳目精明的往來時流見到這一幕,便明白應該是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將要歸京,所以這些官人們才匆忙的出城迎接。於是便有人好奇之下,湊上來想要打聽一番。

「是遼邊營州的宋璟宋府君將要歸朝……」

人事雖然打聽出來,但時流卻頗感陌生。宋璟其人外事多年,或許官場中人對其還不失關注,但京中普通的百姓們對於其人其事卻已經是有所淡忘。

當然也有一些定居長安十幾年、經歷過兩京斗勢混亂局面的京城老人們,在聽到這個名字後思索一番,便不乏驚喜道:「這位府君可是一位良吏,早年長安動盪、亂民入城,這位府君便跟隨聖人自東都入關定亂,很是有一番救民救災的德政事跡。之後久無聲訊傳揚,還以為已經泯然於眾,卻不想原來是已經投身邊事的大用……」

十幾年前的故事終究太過遙遠,縱有知者宣揚,時流感觸畢竟不深,也都好奇這位宋府君究竟在邊疆又創建了怎樣的功勛,何以能夠讓許多官人出城遠迎?

「營州舊有契丹之亂,高句麗別部的粟末靺鞨叛出遼東,其首領自號海東大王,年前終於被宋府君擊破梟首,如今正是凱旋歸京……」

「粟末?這又是何處的雜胡?如今邊中屢有開創,這功事究竟算大還是算小?」

自開元四年聖人御駕親征、成功收復青海之後,大唐軍隊便布陳四方、屢有征計,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便有邊事捷報傳回,以至於民眾們胃口都被養刁了,等閑的邊功已經提不起宣揚誇贊的興致。

營州地在東北,對大多數民眾而言,關於東北的了解除了早年禍亂河北的契丹,也就每年都要殷勤入貢且所造車駕頗為華美的奚王還算印象鮮活,甚至就連三韓故國記憶都已經有些模糊,更無從分辨這所謂的粟末靺鞨究竟是何樣程度的邊患問題。

「可不要小看了靺鞨,那也是東北邊中一大強族,之前在朝輔政的張仁願張相公,便因定此邊患才入朝拜相。此前張相公還只是分化瓦解其部,那靺鞨首領卻受到新羅人的扶助包庇,妄想立國於海東,這一次宋府君則是直接擊破靺鞨老巢,將賊酋梟首,東胡再無能觸我大唐雄威者,真要評論起來,也是大功一樁!」

長安民眾總是視野開闊,哪怕閭里百姓議論起軍國大事都不失條理,雖然許多人仍然不免懵懂疑惑,但自有知者賣弄見識淵博而悉心解釋,倒也將東北的局勢勾勒講述一番。

有一些閭里俠少無賴們聽到這里後,便忍不住欣喜詢問道:「皇威更雄於東北,東胡膽寒賓服,那市中新羅婢市價會不會降低些許?那些奴婢乖巧喜人,最能善解人意、懂得侍奉郎主,若趁此邊捷降價一些,一定要收買一員、養在家中啊!」

聽到這些閑話聲,周遭人群頓時便爆發出一陣笑鬧打趣聲。

開邊揚威的軍國大計,對普通人而言雖然能夠讓人激動不已、血脈賁張,但終究過於遙遠,並沒有太過確切的感知,而真正讓他們感到親切具體的,終究還是身邊諸事。

幾個游俠兒雖是浪盪戲言,但也不乏民眾對此上了心。隨著國力日壯,民眾們生活更好,哪怕普通百姓家也養得起日常役使的奴婢,因此來自天下各方的奴仆也都充斥市中。

這些胡奴們,有的是在戰爭中直接俘獲,有的是犯法被剝奪了人身自由,也不乏胡部人口因為羨慕大唐民眾們的富足生活而主動的舍身為奴,希望可以籍此長留大唐國境之中。

各方地域的各色人種,也都有高下之判。馬前昆侖奴,帷內新羅婢,身邊若無此類的侍用,便談不上有面子。

館驛周圍,民眾們還聚集在這里暢談時事,並等著觀望一下功臣凱旋的威儀,以作來日的談資。

可是突然大道東來的人群中,出現了一支素縞服孝的隊伍,引起了看客們的注意。

長安城常住人口幾十萬戶,每天都會有婚喪之事發生,民眾們對此自是見怪不怪。可是這一支服喪的隊伍卻有一些奇怪,男男女女足有數百人眾,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大戶人家,但仔細打量起來卻又不像是一家人。

隊伍中人群只是蒙素,但卻並不是日常所見的縞麻,而且也沒有棺槨之類的物事,行走起來幾步一頓,前頭打幡的人高唱著難以分辨語調的喪歌,從衣裝到動作風俗全不像中國人做派。

「這是東胡人在發喪招魂,你們且看罷,稍後還會有孝子塗血放鷹……」

京城人見多識廣,哪怕有再稀奇妖異的風物,也能說道一番。一些看客們心中好奇,便靠近過去在左右張望,也不乏好心人在一邊喊叫提醒道:「那傷心的胡兒,不要在官道左近弄喪,稍後這里會有大官儀仗通過,若遭驅逐,那可是喪上加喪!」

但這一支胡人的隊伍卻對周遭的雜聲恍若未聞,非但沒有避開官道,反而直接停留在了館驛附近,一群人面東而拜,場面自有幾分悲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