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雷霆手段(1 / 2)

漢魏文魁 赤軍 1730 字 2021-02-23

是勛嘴里所說的「杜伯侯」,此人大名為杜畿,字伯侯,亦曹魏之名臣也。史記載,杜畿曾在曹操底定河北以後,奉命就任河東郡守,但是王邑不肯離職,遣郡掾衛固、中郎將范先等向司隸校尉鍾繇申訴,鍾繇不允,乃憤而返京求告。杜畿行至陝縣,衛固、范先率軍攔道,不放他入郡,鍾繇欲請夏侯惇伐之,遭到杜畿的勸阻,隨即杜畿便繞至郖津,單車前抵安邑。

范先為了警告杜畿,即於其門下斬郡主簿等三十余人,而畿言笑自若。衛固道:「殺之損,徒有惡名,且制之在我。」乃奉杜畿為主,但奪其權柄,陽奉陰違。杜畿假為所制,暗中卻集結兵馬,逃出安邑,范先、衛固遂勾結高幹犯郡,為曹家援軍所斬殺,河東乃安。

杜畿安定和治理河東,成效卓著,後來被曹操比之為「蕭何定關中,寇恂平河內」。

是勛想起此事,不禁懊惱:「未知杜伯侯何在」

根據史所載,天下大亂以後,杜畿曾經避居荊州然而是勛上回出使襄陽,並未曾聞此人之名;其後他又前往京兆,投奔舊友、京兆尹張時是勛鎮撫關中,直接罷張時,下之於獄,就忘記向他打聽杜畿的消息了;張時先以杜畿為郡功曹,但「嫌其闊達」,杜畿憤而離去,赴許干謁,乃為荀彧薦於曹操,被任命為司空司直這應該是一兩年後的事情,此刻他還並沒有得入曹操幕下。

所以說。杜伯侯現在究竟在哪里呢沒有人知道,是勛倉促間也根本找他不來。

可是再想一想。杜畿本為京兆杜陵人氏,並非河東舊族,他治理河東,靠的是自己的能耐,而非背景支持。換言之,杜畿若守別郡,同樣也會出成績,而他人鎮守河東。基礎也未必就比杜畿來得差。

杜伯侯能為,吾何不能為

隨即親自上門去找魯肅商議,見了面就說:「子敬既薦我以鎮河東,當有以教我。」魯肅歪著頭瞟他一眼:「肅若有定計,便可自為,何必薦卿前雖出使河東,所見皆呂布軍中人也。不涉民事,河東上下,實所知。」

是勛伸手從懷里掏出幾張紙來,遞給魯肅:「河東之事,卿且觀此三人便可。」這是他適才閱讀郭嘉交予的情報的時候,記錄的部分筆記。主要便相關郡守王邑、郡掾衛固和中郎將范先三人。

魯肅從頭到尾讀了一遍,接著又從尾到頭復習一遍,然後放下紙張,捻捻胡須:「此三者不去,河東難安。彼等各懷心思。去亦不難,只恐遷延時日袁軍南下。或在年內,河東若不粗定,則難以呼應,宏輔即為功者也。」

是勛很喜歡魯肅這種態度,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絕不打馬虎眼。不象荀氏叔侄他們,以為很多粗淺的環節是勛肯定能夠料到,說出來反倒象在小瞧對方,所以交談時往往故意忽略過去他們實在太高看是勛了呀

魯肅一開口,說的就是以真正的是勛的智慧,都肯定能夠想得到的問題:他必須在短時間內把河東郡穩定下來,只有這樣,才能在袁、曹大戰之際,從側翼助上一臂之力。是勛低頭想想,確實如此,杜畿扮豬吃老虎的故智其實並不值得仿效,因為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其實杜畿也挺弄險的,倘若高幹等早一日侵擾河東,而他還並沒有做好對付衛固、范先的准備,恐怕便要落得嚴象在淮南一般的下場啦。

「子敬之意,須施雷霆手段,一朝而定」

魯肅點頭:「事涉大局,不得不疾,亦不得不狠。」說著話抽出情報中一紙來:「吾且先議王邑……」

王邑字文都,北地泥陽人,曾為故太尉劉寬門客,後任離石長,升河東郡守。獻帝東歸時,為李、郭等所逼,先北渡而至安邑,王邑進獻絲帛,乃得封侯,並加號鎮北將軍。據說這位王太守是個好官,治理地方很有一套,百姓安居樂業,因而後來杜畿前去接任,他不大想離開,百姓也舍不得他走,衛固、范先等遂能煽動民意,發兵阻攔杜畿。

但是是勛覺得這事兒很有水分包括郭嘉情報中所寫王邑不大可能真得百姓擁戴。首先,這年月從中央到地方都是小政府形態,守、令與百姓的接觸極少,要說施政清明,得到大戶縉紳的擁戴尚有可說,要說深得民心,恐怕未必啊;其次,原本的河東,起碼從獻帝東歸直到高幹來侵,十年間便沒遭過什么兵禍,相比起附近的其它郡縣來,肯定要太平、穩定得多,這不能算是王邑的功勞;其三,倘若王邑治郡真有成效,那後來杜畿接手,不可能高過他一大截去,也就難以成就賢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