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降漢降曹(2 / 2)

漢魏文魁 赤軍 1568 字 2021-02-23

沮授注目是勛:「吾前有言,乃不降曹者,志也,非為犬子也。宏輔若談他事,授必有所應;若再論降曹事,授只得緘口不言矣。」你就算說得天花亂綴好吧,這年月還沒這詞兒我也是定不降的。

是勛微微而笑:「子輔之志,吾亦明矣,豈敢再勸吾所言,非欲子輔降曹,乃欲子輔歸朝也。子輔昔為袁本初屬吏,本初雖有悖於朝廷,乃致天討,亦不敢自叛,則子輔既為大漢之臣,焉有不肯歸漢之意」

沮授聞言,小小吃了一驚,隨即坦然:「今天下皆知,曹公挾天子以制諸侯,則歸漢與降曹,焉有別乎」

是勛搖頭:「曹則曹,漢則漢,豈可一概而論若自袁而降曹,或恐招背主之譏,子輔不降,乃士之操也。然子輔亦漢臣也,豈可不歸於漢則後世何以目之以為叛逆乎以為蠻夷乎」你是大漢的臣屬,如今要你歸漢,你若不肯,以為一定會落下好名聲嗎誰才不肯歸漢那只有叛賊或者蠻夷了。你是想當漢賊啊,是想當蠻夷啊

沮授哂笑道:「宏輔好利口也。然以授觀之,曹公遲早篡漢,則歸漢亦即降曹也,授不肯為。」

是勛反駁道:「王莽禮賢下士,周公恐懼流言,後日之事,豈可為今日之征似周公在朝,成王不過傀儡,管、蔡乃欲興兵而清君之側,終為周公殄滅。子輔若為管、蔡之臣,乃肯歸周否」

沮授一甩袖子:「豈可以管、蔡以比袁將軍」是勛笑道:「管、蔡為武王昆仲、成王叔伯,袁將軍自不可比。然以勢論之,袁將軍據國之大州,居嫌疑之地,而不知內輔天子,外安四夷,妄起兵馬,以伐許都,其與管、蔡何異」你搞搞清楚,是袁紹先起兵來打保著正牌天子的曹操的,你就算再給他說好話,也抹殺不了他大義有虧的事實「袁、曹之戰,或者諸侯之爭。然君為中國之人,譬如楚之與齊,子輔若處其時,豈可言歸周即降齊,從而自陷蠻夷之地,而不願歸之中國耶」

是勛這也是從小說中得來的智慧。演義中說關羽被圍土山,提出「降漢不降曹」,雖然是文學虛構,但論邏輯還是情理都說得通,正符合中所塑造的關老爺義人的形象。是勛心說你沮授再忠義,還能比得上關二哥當然是文學藝術加工後的關二哥嗎天下誰人樂死越是有本事,有志向之人,其實越不想死想不想是一回事兒,怕不怕又是另一回事兒。我如今給你個可以不死的理由,你還不趕緊接著嗎

可惜沮授就是不接著,還跟那兒低頭沉吟,琢磨是勛的話。是勛加緊勸說:「過往之沮子輔,譬如今日死,為袁氏殉也;明日之沮子輔,譬如今日生,為天下謀也。自黃巾以來,中國喪亂幾二十載,民則填於溝壑,兵則膏於鋒鍔,冀州雖大,荒土亦多。其仁人志士,誰不欲出而拯難者耶吾聞汝南袁夏甫避禍而穴室,卿以為彼是耶,袁將軍是耶」

袁夏甫名閎,是袁紹的堂兄,那是真正汝南袁家的正支嫡派,有資格繼任大家長的。但他瞧著「黨錮之禍」起,士大夫每遭宦官迫害,加上袁紹、袁術等幾個兄弟又不學好,既怕國破,又怕家亡,干脆挖個地洞隱居去了,自己關了自己十八年禁閉,一直關到死。可是袁閎避世的時候,他向來瞧不大起,認為是家族禍端的袁紹又在做啥呢袁紹在跟何顒等人密商,拯救黨人哪

因此是勛就問了,當此亂世,你忍心一死百了,不為天下太平做點兒貢獻嗎你認為象袁閎那樣避世正確,還是象袁紹那般入世正確這回我不說袁紹壞話了,我說他點兒好話,你要不要跟著學學

是勛這一段話,四面皆圓,什么都說到了。沮授要是有仁心,是勛就問他「中國喪亂幾二十載,民則填於溝壑,兵則膏於鋒鍔」,你瞧得過去嗎沮授要是有大志,是勛就問他「其仁人志士,誰不欲出而拯難者耶」,你甘心放棄嗎沮授要是只以鄉梓為念,是勛就問他「冀州雖大,荒土亦多」,你就不為家鄉打算嗎總而言之,各條道兒都給沮授堵上了,我瞧瞧你還有什么理由不繼續活下去

只要你想活,不想死,我就有機會救你的命

沮授聽了他這番話,沉思良久,不禁喟然而嘆:「天下雖大,能明於人心而如宏輔者,幾希」只好奈地問道:「然而,何所謂歸漢而不降曹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