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沽名釣譽(2 / 2)

漢魏文魁 赤軍 1699 字 2021-02-23

漢初功臣蕭、張、陳這三個人有何區別那就是張良純任參謀,以智計為劉邦籌劃,等到天下底定,便即辭去;而蕭何、陳平,那可在太平年月都做過丞相,統領過百官啊。故此荀攸的意思很明確,他本人合適當總參謀長,不合適當國務總理。

所以說荀攸也不會戀棧,說不定返回家中。同樣也寫下請辭的上奏。雖說曹操已經挽留過了。但這時候的官場慣例。是要反復做表面文章,比方說「三拜三讓」,或者「三辭三留」的想前一陣子是勛裝模作樣地請辭,跟家里連呆了三天,曹操就先後下過兩道慰留的旨意,那才把他給「留住」啊。

由此觀之,既然本戀棧之意,那么荀、毛、涼這三個人就很可能把戲文作足嘍。反復上奏請辭。終究今日朝堂之上,群臣請辭也好,曹操溫言撫慰也罷,都是口頭文章,若不落於紙筆,深恐士林異言也。

想到這里,是勛不禁苦笑,問諸葛亮:「吾亦當上奏請辭乎」

諸葛亮說當然啦,要是誰都不辭,您也可以不辭。倘若別人奏辭,您這兒卻毫舉動。或者比他們慢上一拍,那么士林之中又會如何看待於你諸葛亮跟是勛在性格方面有一點非常接近,那就是極重名聲當然啦,是勛是以名立身,近乎於沽名釣譽了,孔明可是打骨子里以純臣自居的所以才能一言便點中是勛要害之處。

是勛不禁長嘆一聲:「如此沽名,亦何益也」這種表面文章做起來真是讓人郁悶啊,可是又不得不做。

誰料諸葛亮不但不加以附和,反而提醒是勛:「先生此何言耶以為亮請先生虛奏以要名乎非也,請先生真辭其位可也。」

眾人聞言都嚇了一大跳,是勛還沒有反應過來,曹豹先開口問了:「孔明此何言歟豈可真辭」

諸葛亮淡淡一笑,注目是勛:「亮初歸,即聞關、逄二先生言及先生之厄難也,今日請辭,乃可脫此厄難,不亦宜乎」

曹豹迷糊了,問道你說的是什么意思啥「厄難」是勛不禁搖頭苦笑,逄紀倒是趕緊接過話去,把相關孔融之事向曹豹和盤托出。

隨即諸葛亮就說了,想要躲過曹操殺孔融,佳方法就是離開安邑,到別處去,因為通訊手段的不發達,您不可能及時得到消息,那么以為諫,也就順理成章,不會遭人懷疑和誹謗了。問題您身為中令,為魏之首相,不是想閃人就閃人的呀此前想要出馬以平壺口胡工之亂,不是就被曹操打了回票了嗎這種事兒可一而不可再,要是反復計議閃人,必將引發曹操或者他人的疑忌。

如今借著段瑕逼迫宰相們引咎辭職的東風,就此去職,這不是一個挺好的機會嗎您此前受曾二狗的牽累,就已經辭過一回職了,如今即便其他宰相不肯請辭,您也得必須做出請辭的姿態來,他們若然請辭,您的態度就必須加堅定才成。就理論上來說,宰相雖辭,國家也可能給一散職,仍然留在中樞,但您可以推辭不受,還須表態要返鄉歸隱。

前事再加今事,只要態度夠堅決,那么就連魏王也留您不住,趁機閃人,也容易封堵悠悠眾口。並且

「若段思闕受人所使,觀公等繼任者,乃可知也。」

倘若段瑕只是簡單地咬住宰相們狂噴,那就算了,倘若他背後確實有人指使,那么既然連關靖、逄紀都摸不准這只幕後黑手,我自然加從揣測啦。然而只要觀察舊宰相去職後提升之人,黑手就自然會暴露出來若必進之能,先把舊的宰相們轟下台去又有什么意義

是勛仔細思索諸葛亮的話,良久沉默不語。終還是諸葛亮又發一言點醒了他:「先生得掌中,已二歲余。然自建初以來,三公而得久居於位者,幾希」未完待續……

p:昨天有朋友指出來,金旋為金禕之父,前金禕參與耿紀叛亂,諸葛亮還怎么可能提出讓金旋暫且留任武陵太守呢這確實是我的失誤,在此向讀者朋友們致歉了。真實歷史上,金禕叛亂在金旋戰死或歸劉之後以耿紀等欲南迎劉備來看,估計金旋是降了劉的,但可能為了家眷安,詭稱戰死,並不會產生類似矛盾,我把時間顛倒了,因而一時不查,犯了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