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一時俱反(1 / 2)

漢魏文魁 赤軍 1590 字 2021-02-23

是勛一貫與人為善,多種花少栽刺,這既能減少施政過程中的阻礙,又可彰顯其大儒的風儀。只是任誰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想做事,那得罪人是必然的,況且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要說他身邊兒全是朋友,而沒有一個敵人,那當然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是勛本人在意識到自己得罪了某人之後,也時常會找機會再吊根胡蘿卜過去,加以彌補,比方說對待曹洪。再比方說對待陳群,固知因為立場不同,屁股相左,他跟陳長文在施政方向上常有齟齬,積累多了,最終直接沖突的可能性很難避免,但依然裝模作樣地私下里說陳群幾句好話,並且故意散布出去,以使對方和旁觀者都以為:此不過君子之爭也。

當然啦,肯定也有照顧不周的地方,尤其當對方不是曹洪,不是陳群,而只是一個相對來說的小角色的時候,有意或無意間結下仇怨,既無可避免,又未必真放在心上比方說那位崔琰崔季珪。

崔琰在原本歷史上亦曹魏名臣也,只是洋洋灑灑偌大一部三國志.魏書,所載有名有姓的多了去啦,可謂車載斗量;如今是勛之與崔琰相比,就如同蜀書中的諸葛亮與王謀、何宗輩相比一般,前者夠資格單獨為傳,後者卻只能附於他人,略提一筆罷了。這類貨色,是勛需要太多關注嗎

想當年曹操初定冀州,大宴群臣,席間感嘆冀州人口繁盛,若征募兵馬,「可得三十萬眾」,崔琰當即站出來提醒曹操,應當「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不當「校計甲兵」。崔季珪這究竟是真心話,還是用勸諫主上來給自己博取直名,沒人知道,然而是勛聽到以後。立刻就坐不住了,跳出來大加駁斥。

此事源於是勛前一世讀史至此,便大不以為然天下未定,諸侯並立,曹操過問一下征兵數額又怎么了你至於的因此大擺仁義道德嗎傳統儒士就是這樣重德輕利。崇尚清談,才會釀成此後魏晉的浮靡之風,中國之衰弱,實肇於此。所以是勛忍不住就站出來大噴了一頓這位才剛見面不久的老師兄。

要說是勛噴人也不是一回兩回啦,但大多數情況下,事後都會有所找補,給對方一個台階下,以免嫌隙大生。可是一則他壓根兒沒把崔琰放在眼里,二則不久後便即發生了鄭門分裂之事,跟崔琰徹底對立。再想找補也無路可走了。

鄭門的分裂,源出鄭玄死後,郗慮和崔琰爭做繼承人、鄭門新領袖。在原本歷史上,鄭學雖然風行天下,卻並沒有被立為官學,當鄭門領袖所能獲得的實際利益不多,或許因為這個原因,並未發生激烈的內部斗爭。可是在這條時間線上,是勛把鄭門拱成天下第一儒家門派了,當領袖所能贏得的顯性利益和隱性聲望實在太高啦。從來利祿動人心,乃不由得郗、崔等人不爭也。

郗慮這家伙在同門中經學水平一般,人品相對卑下那就是曹操一條徹底的忠犬啊或許崔琰之與其爭斗,並非私心。而出公義吧。但對於是勛來說,誰管你因私因公郗師兄是我施政的一大臂助,他支持我當吉祥物,我自然要支持他當掌門啦,就此與崔季珪徹底對立。爭斗的結果,是崔琰灰溜溜地滾回了老家。是勛當時還琢磨呢。在原本歷史上你為曹操所殺,如今雖失權勢,卻可安享晚年,其實我是救了你呀你知道不知道

崔琰當然不會知道,更不會因此而感激是勛,二人的心結就此形成,並且再也無可彌縫了。

所以今天桓范深夜來會,一提「天子如此,恐實受小人之挑唆也」,接著問:「主公曾與崔季珪有隙耶」是勛當場就蒙了,不禁皺眉問道:「崔琰復入仕耶」他不是被曹操趕回老家去了嗎

桓范微微一笑,回答道:「實先帝崩前數月,中旨召為秘書。」

這里所說的「中旨」,並非「中書之旨」,而是「內廷之旨」的意思,指皇帝繞過宰輔機構下發的獨斷旨意。在原本歷史上,這個詞匯最早出現在唐朝,可如今既然中書台作為准立法機構提前設立了,自然類似詞匯也就新鮮出爐。

是勛略一沉吟,已知曹操的用意,不禁冷笑道:「若欲以崔季珪撓我,如使鴟嚇鵷雛也。」就算想搞「小大相制,異論相攪」那一套,新給我找這對立面的能量也未必太小了一點兒吧。嗯,估計曹操死得太快,才剛開始布置,一切尚未能夠到位故也。

然而桓范提醒是勛,不要小看了崔琰或者他所代表的勢力「今崔季珪暫攝秘書監,援引友朋,已漸成一黨矣。」

秘書監原為邢顒,被曹髦派去蜀中傳詔,而且任務並不僅僅這一項而已,宣旨既畢,還得順便巡視成都及其周邊地區,以便返京以後,好把所看到的真實情況向天子匯報所以他沒跟是勛一起回來,估計怎么著還得再在益州呆上一兩個月。邢顒一走,曹髦便命崔琰主持秘書監的日常工作,崔季珪趁機往監內塞了不少私人進去,還籠絡同僚,厚植黨羽。桓范說啦,如今崔琰雖然品位不高,其實已經可以算是徹底掌控住了秘書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