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倭使入覲(2 / 2)

漢魏文魁 赤軍 1766 字 2021-02-23

至於酬賞事,劉廙出班奏道:「可從西域諸國例,封以王號。」是勛忙道:「不可。」他說了,西域諸國舊有王號,漢代也是那么封的,所以咱們不能去給他們挫一級,改封公侯,然而事實上「呂奉先王於西域,統合各國,則車師、焉耆、鄯善等名為王,實非王也……」這些國家雖然戶口不蕃,但地方廣大,起碼也相當於中原地區的一個中等郡,可是小小的倭地就有二十三國「即大者如邪馬台,亦不過大縣耳,安可為王爵不可輕頒,輕頒則賤。」

劉廙說那這樣,可封邪馬台女王為王,余者皆侯。然而是勛還是反對,說:「邪馬台雄於築紫九州島,儼然有並吞諸邦之心,若使王之,乃更跋扈,非中國之福也。若侯俱侯,不可有異。」

劉廙說偏遠海島上一個小蠻邦,就算把整個倭地都統一了,又能有多大力量,怎么就「非中國之福」了「令公所言,廙不敢苟同也。」

是勛時為中書令。這個職位肇設於西漢武帝朝。原本以士大夫掌內廷事務。稱尚書令,以宦官掌內廷事務,則稱為中書令。漢元帝時中書令石顯用事,權勢竟在丞相之上。對於尚書令、中書令這種職務,因其權重,向來朝臣多尊稱為「令君」比方說著名的荀令君荀彧。可是當初荀彧雖然等同於漢相,就算在曹操集團中也位列第二,終究尚書令論品秩並不怎么高;如今的是勛可不同。那是名正言順的首相啊,且又受封郡公,所以大家伙兒干脆就生造出一個新詞兒來,尊稱他為「令公」。

其實在原本的歷史上,自魏文帝起,即以士人擔任中書令,執掌機要,權勢日重,逮南北朝時,竟成為朝臣中最清華貴重者。比方說謝安即在東晉為中書令。再如高允在北魏為中書令,文成帝拓拔濬竟不名之。而尊稱為「令公」也就是說二百多年以後才出現的這種稱呼。唐代最有名的「令公」當然是郭子儀郭令公啦不過這個時候多以尚書、中書兩省次官同平章事為宰相,令則多授藩鎮,其實不預政事。

到了晚唐以後,中書令越封越濫,簡直成了武將專有的加銜,所以在民間傳說中,就連楊業都被稱為「楊老令公」了其實他官止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而已,距離中書令還有十萬八千里遠。

故此在是勛的印象里,一提「令公」,多為武夫也,如今這稱呼加在了自己身上,怎么聽著怎么別扭啊……可是又不好禁絕,只能忍著……

當下劉廙說是令公你未免太小題大做、危言聳聽了吧是勛心說日本將來可能對中國造成的危害,我這會兒說出來,肯定沒人信「今二十三國來朝,異服之使,並列階前,何其榮耀,可彰中華之盛也。若異日止二三國來朝,知者曉其兼並,不知者以為中國將衰,是以外邦貢使寡也,奈何」

劉廙一皺眉頭,說你這話雖然挺沒溜的,但我喜歡……好吧,那就如你所言吧。於是詔拜二十三國倭王……倭地酋長皆為侯爵,各賜名號、金印。邪馬台女王卑彌呼因此也做不成「親魏倭王」,他的使者光得了一顆「親魏侯」的印信回去。

倭使貢獻方物甚多,但價值卻不高,也就毛皮、倭錦、男女生口奴隸之類罷了,曹髦將貢物班賜群臣,奴隸則發皇家工坊勞作。崔琰幫他列了長長的一份賞賜品單出來,包括黃金、美玉、銅錢、鐵刀、蜀錦、珍珠、鉛丹,等等,足足四十多款,論價值不下貢品的百倍。可是度部尚書司馬朗當場就給否了,說關東還在打仗呢,蜀地也沒有徹底平定,我沒這份兒計劃外開銷。公庫動不得,那就動私庫吧,然而又遭到門下監劉放的諫阻:「前陛下踐極,賜群臣金帛,以國用未足,取諸內帑,今若重賜,乃將罄盡矣。」

曹髦一皺眉頭,說我真就那么窮嗎是勛奏道:「所謂積土成山,積水為淵,今若重賜,後再有貢者,必從此例,是貧中國而富四夷也……」中國傳統的朝貢制度,最終就釀成了這種惡果,導致到了明朝,要明確規定藩屬的進貢次數你要是年年過來,那我非破產不可呀。

「且蕞爾小邦,得金玉無所用,得絹帛不能織,唯炫其華彩而已。是中國之賞厚,而彼邦之德薄也。」

他說我跟秦朗仔細打問過了,倭地沒有好鐵,部隊基本上還在使用銅兵,而且他們就連銅的冶煉技術也很落後,不能制鏡「胡不賜以鏡、劍,既不勞中國,而又能得遠人愛也。」日本列島這時候,大概處於彌生時代晚期或者古墳時代早期,後世考古發掘出最常見的禮儀用品,就是從中國輸入的鐵劍和銅鏡,甚至其中貴重者,還成為了日後大和王朝政權的象征所謂「劍、鏡、璽」璽指本土勾玉是也。

那么既然倭人喜歡這些玩意兒,咱就送他們這些玩意兒吧,比送黃金、白玉要惠而不費多啦。

曹髦准奏,即賜各倭使銅鏡、鐵制刀劍,以及價值千金的鉛丹和銅錢就這論時價都已經是貢品的將近十倍啦。未完待續。

ps:明天臨時有事,可能要斷更一天了。為了補償讀者朋友們,我試著發了點推薦票紅包大家趕緊去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