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人與裝備(1 / 2)

s今天四更完畢,這一章135張月票加更!!

——————

說到情報部門,李嵐現在最感嘆的是,為什么現在無法征召間諜。

整個領地唯一有情報能力的人,只有娜塔莎一個,其他的士兵讓他們去戰場偵查是沒有問題,但要是說到情報工作,他們沒有一個人是合格了。

特工和士兵可完全不一樣。

所以,現在李嵐十分的希望,到了高級權限後,能夠征召間諜,如此一來,他也可以快速把情報部門完善起來。到時候,他很想讓紅警的間諜和世界四大情報組織旗下的特工交交手,看看誰更厲害一。

世界四大情報組織沒有一個是簡單的,李嵐由此想法,是他看到士兵們的能力,對簡單產生的期盼。

在他眼里,動員兵盡管比不上中華士兵和美國大兵這兩個單位,但也不弱於正常的士兵,且造價又十分的便宜,出來的動員兵也都具備很高的學識。不管是從軍還是從政,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而中華士兵和美國大兵比動員兵就更厲害了,自然而然,李嵐就對後面的兵種單位更加的期盼。這種期盼,不亞於他對紅警單位中那些高級武器單位的期盼之心。

因為不管再厲害的裝備,在目前為止,還無法取代人類的作用。每一款先進的武器,也都需要人來操控。無人機又如何,還不是依然需要人在下面進行操作。

那些真正能夠實現無人智能作戰的戰爭機器,至少在這個時間段中,還沒有完全成熟,戰場依然是人類的天下。

戰爭是由人而不是由機器去進行並取勝的。一如既往,人的因素將在未來的戰役戰斗中起決定作用。而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依然重要。

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不僅對軍隊的武器裝備作戰理論,編制體制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對軍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構成戰爭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裝備及人與武器的組合方式,都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高技術戰爭,實質上是高科技的較量與對抗。作為戰爭主體的人,誰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並把其科學有效地運用於戰場上,誰就可以獲得戰場上的主動與優勢。

戰爭永遠都是人在操縱武器,人與武器的關系問題,是確立正確的高技術戰爭認識觀的首要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偉人早就明確指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的是人不是物」這一科學論證,正確揭示了人和武器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辯證統一關系。

在現代條件下,武器裝備的發展不僅沒有而且也不可能削弱人的決定作用,相反卻顯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了,這是因為,人永遠是戰爭的主體,這也是建立正確的技術戰爭認識軍事人才的關鍵。

在高技術廣泛運用於軍事領域的世界格局下,高素質的人與低素質的人不是簡單的能力差,而是戰斗力的質量差,而以不同的二者形成的人的群體,軍隊,部隊或戰斗團體,在戰爭勝負的決定性作用上,具有本質的差別。

因為高技術戰爭所涉及的技術與科學知識十分廣闊,人的體力與體能在戰爭中的作用大幅度下降,而人的智能作用居於絕對優勢的地位。在科學技術還十分發達的情況下人與武器的結合是件很容易的事,稍加訓練就會提高技能,可以形成和提高戰斗力。

武器裝備也要靠人去掌握和使用。同樣的武器,在不同人的手中將發揮不同的效能。兩伊戰爭,伊拉克和伊郎各自得到了蘇聯和美國的一些新式武器裝備,但由於雙方軍隊的素質不高,結果是用先進的武器打了一場落後的戰爭。智能化的武器需要智能化的士兵來掌握。

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的全勝與伊拉克的慘敗,二者在科技素質上的懸殊差別是一個重要原因,而霍克導彈現象足以證明這一。霍克導彈是美國雷錫恩公司1954年研制,60年代初裝備部隊的一種全天侯中低空的地對空導彈。經過近些年的高技術改造,在90年代初仍是比較先進的高技術兵器,它是美陸軍、海軍、陸戰隊標准的野戰防空的中程防空導彈,可以用來攔截飛機,巡航導彈和地對空導彈。

海灣戰爭前夕,美軍賣給科威特140枚導彈及發射控制系統,當科威特陷落後,這140枚霍無導彈自然成為伊軍的戰利品,但由於霍克導彈采用了先進的制導方式,操作與發射過程十分復雜,由於伊軍缺乏技術人才,盡管在90年8月份占繳獲到手,但一直到1991年1月17日戰爭爆發,還沒有掌握操縱,控制與發射的本領。盡管戰場十分需要防空兵器,但由於缺乏高素質的人才,只能讓其在庫中睡大覺,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霍克導彈現象則進一步說明高素質的人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相反,低素質的人盡管再多,但它的作用很小,有時甚至是沒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