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這章無名(還債16/418)(2 / 2)

或許是因為胡廣臨死前跟朱瞻基和楊少峰額外說的那幾句話起了作用,朱老四原本決定追贈的禮部尚書最終改成了追贈吏部尚書。

永樂八年跟朱老四北征的時候,胡廣曾經和金純曾經一起扔下金幼孜逃命,然後陰損的朱老四讓金純掛了個禮部尚書——扔下同伴逃命苟活,禮、義何在?

無禮而為禮部尚書……

周樟壽先生曾經說過,這個世界離了誰都一樣轉。

胡廣死了,朱老四給足了哀榮,又替他還清了銀行的貸款,還賞了胡穜從七品的翰林檢討,也算是盡到了君臣之誼,剩下的事情該頭疼的還得頭疼,該干的還得接著干,不能因為胡廣的死而停下。

而朱老四也是人,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神,該頭疼的問題一樣頭疼,尤其是涉及到自己那些兄弟子侄和百姓的時候。

比如遼王朱植的三兒子,遠安王朱貴燮,這貨帶著幾個馬仔同伙們跑路了,他爹朱植又給朱老四上表說自家兒子逃逸,讓朱老四幫忙抓回來。

而根據錦衣衛送上來的情報,卻是朱貴燮打算來順天府告狀,而且告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爹,遼王朱植——朱貴燮打算告他爹謀逆……

叛逆期的孩子沒法整,這個比朱瞻基只小了一歲的遠安郡王顯然沒什么腦子,根本就沒想過他爹如果謀逆,他會落個什么下場。

更操蛋的是,這貨不僅自己跑路,還帶著比他小一歲的巴東王朱貴煊一起跑路告狀……

這個問題是自己的那些兄弟子侄添的麻煩,而老百姓的問題,則是讓朱老四更加的糾心。

滹沱河及滋沙二河水溢壞堤岸,大名府魏縣河決堤岸。

問題倒不是什么大問題,只不過是決堤而已,對於百姓的民田都影響不大,甚至於都不需要朝廷賑災,光靠著地方上的常平倉和預備倉就能擺平。

但是對於朱老四來說,百姓的事情再小,那也沒有什么小事兒,必須得當成大事兒來看。

之前胡廣還活著的時候,赴母喪歸朝,朱老四問他百姓安居之事,胡廣說民間百姓都挺好的,就是有些官吏挺操蛋,借著追索建文余孽的名頭給老百姓找麻煩——然後朱老四就下令停止追索建文余黨。

朱老四的想法很簡單,只要能讓百姓能好好的活下去,自己這個皇帝就沒白干!

問題是,朱老四很重視的修築河堤問題,其實跟以前遇到的那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是一樣的——歸根結底還是需要錢。

不同的是,以前需要銀子和銅錢,但是大明國庫里沒多少,想敞開了修築河道橋梁工程,基本上就是痴人說夢,而現在的國庫里面要銀子有銀子,要銅板也有銅板,要寶鈔更有大量的寶鈔,再加上水泥這玩意不值錢,所以這些河道橋梁的工程是可以大修特修的。

除了自家侄子和百姓的問題之外,還有另外一件事讓朱老四很頭疼。

甚囂塵上的石見銀山消息讓整個大明的文武官員們都激動了起來,從軍府到六部都已經紅了眼,各部堂大佬們絲毫沒有往日的風流氣度,反而一個個的都流著口水瞪著眼睛,就等軍府的那些殺才們出征了。

至於倭奴?什么倭奴?不存在的,都是參與順天府都城營建的勞工,人家楊癲瘋可是給了工錢的,哪兒有什么倭奴?胡說八道!

不征之國?

「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

看到沒有,倭寇為患中國,現在干了他們,這叫遵守祖制!倭寇跟倭奴不一樣,不可輒自興兵?

沒有輒自興兵啊,這是很認真的興兵,從出征前的規劃到後勤准備都是琢磨了一遍又一遍的,保證給他們一個隆重的死法,算不得輒自興兵!

必須得干了倭國!

除了群情洶涌的一眾文武大佬之外,還有另外一件事情讓朱老四的心情也很激盪,而且在朱老四看來,這些事情其實都可以往後推一推——朱瞻基他媳婦胡氏,胡善祥快要生娃子了……

算算日子,大概就是月底或者下個月就該臨盆了,如果胡氏能生出個男孩子,這就意味著朱老四很有可能抱上重孫子,然後繼續培養一個小小號。

沒辦法,大號練廢了,小號看著還不錯,等小小號出來了……

與此同時,楊少峰也激動起來了——隨著胡氏臨盆的日子越來越近,林家在順天府的院子也快裝修完了,到時候自己也能娶媳婦成親了!

不容易啊,如果這是一本書,誰見過一本書的主角混到五六十萬字還不娶媳婦的?</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