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逃不過的輪回——土地和糧食(2 / 2)

等到順天府皇城開始營建的時候,我以為順天府的方法應該能解決這個問題,結果現還是不行。」

想了想,朱瞻基似乎干脆攤開了底牌:「再後來,咱們到了即墨之後,我以為你指使唐賽兒干的事兒能解決,可是實際上,能緩解一時,卻無法徹底解決。」

楊少峰嗯了一聲,卻問了幾個毫不相關的問題:「草原上的羊腰子,補不補?咱即墨的生蚝,補不補?」

朱瞻基疑惑的望著楊少峰道:「這些跟我說的事兒有什么關系?」

楊少峰呵了一聲道:「你說,邊市城的羊腰子,在草原上值幾個錢?運到順天府又能值多少錢?即墨的生蚝在即墨值多少錢?一文錢能買四個!可是這玩意兒運到順天府,又值多少?如果是邊市城呢?」

盡管不知道楊少峰問這些問題的目的,朱瞻基依舊老老實實的答道:「羊腰子在邊市城自然是不值錢的,兩文錢一個的價格雖然不便宜,可是總比順天府十文錢一個要便宜的多。

生蚝這東西自然也是一樣的,包括嶺南的荔枝,邊市城的煤泥,焦煤,毛毯,朝鮮的人參,其實都是一樣的。」

楊少峰道:「沒錯,遼東、山東之類的地方需要什么?需要邊市城的煤泥,而邊市城和順天府,又需要即墨的生蚝。

許多在本地賣不上價格的東西,往往運到別的地方之後卻能賣上高價,百姓能得利,商人能得利,國庫能得利。

更重要的是,你剛才也說了,百姓之所以會造反,是因為吃不飽,穿不暖,這也就意味著活不下去了——反正都是死,造反還有一線生機,不造反就只有等死,換你,你會怎么選?

而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其實就是把百姓的注意力從土地上移開,無論是做工,還是經商,或者是讀書、從軍,總之就是要替百姓找活路。

百姓有了活路,哪怕是難一些,也不會想著造反,這問題基本上也就解決了。」

想了想,楊少峰又接著道:「當然,我們現在還不用太過於擔心這個問題。

就像是在交趾干的那樣兒,大明的軍隊替百姓找到了能耕種的土地,比如奴爾干都司,那么大的一片地,空著也是空著,倒不如給百姓耕牛和種子農具,讓他們去開荒耕種,最後得利的是百姓沒錯,但是國朝卻也因此而變得更穩。」

朱瞻基沉吟著道:「還真是這么回事兒。不過,還是剛才我說的那個問題,當百姓慢慢的富庶一些之後,人口的增長必然會加快,而即墨的土地卻是有限的,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楊少峰愣道:「剛才我不是說過了么?奴爾干都司還有大片的土地,嫌冷的話,交趾那邊也有大片的土地。

再加上安排百姓進入工坊做工,有了賺錢維生的路子,哪兒還有問題?」

「糧食呢?」

朱瞻基反問道:「無論你怎么辯解,最終都繞不過糧食的問題。

尤其是你安排百姓做工,讓百姓富裕起來,他們生孩子的度也就會越快,對於糧食的消耗也就會越大,而土地還是這些土地,到時候多出來的人又該吃什么?吃土么?」

被朱瞻基這么一說,楊少峰頓時也愣住了——似乎,沒毛病?

後世有袁老爺子折騰出來的雜交水稻,大明哪兒有人研究雜交水稻?

當然,也不是真的就沒有人折騰。

甲申之前有人下手研究雜交作物——只不過還沒等研究出來什么,地就被人燒了,下手研究的這個人也掛了,只在他家的家譜里留下了一鱗半爪的記載。

至於永樂年間,在這個沒有人下手折騰雜交水稻或者其他高產作物,在土地和紅薯、玉米都沒有被引進大明的年代,如果糧食的產量跟不上人口的增長度,那么後果確實就會像朱瞻基說的那樣兒。

造反。

沉默了半晌之後,楊少峰才道:「那你說該怎么辦?停了這一切,然後任由百姓自生自滅,定下更嚴苛的律法防止土地兼並么?」

朱瞻基茫然的搖了搖頭:「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不想讓這一切停下,相反,我倒希望這一切能繼續推行下去。」

略微一停頓,朱瞻基又接著說道:「就算大明真的要走進那個逃不開的死胡同,我也想試試能不能在這個死胡同里撞開一個口子,哪怕撞死在南牆上呢,也總強過什么都不做,然後靜靜的等著那兩三百年一次的輪回吧?」

楊少峰忽然現自己又被朱瞻基這個二傻子給帶偏了:「即墨的地少,交趾和奴爾干都司的地多!

還有,自西域以西,是不是還有許多國家?記不記得上次跟定國公他們商量的,修路築城直到歐羅巴,中間會有多少新納入大明疆土的土地?

而且想要干掉那些蠻子們,一家家的打下來,總得有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吧?

咱們先不說中間會死掉多少人,就說這百十年的時間里,咱們會不會現更多的土地?能不能弄出來更高產的糧食?」</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