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1章.辯法.(1 / 2)

攝政大明 蟲豸 2545 字 2021-07-07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攝政大明 !

……

……

只見趙俊臣擺出一副學術討論的架勢,一遍翻著楊洵的幾篇著作,一邊是開口問道:「在晚輩看來,楊大儒您這幾篇著作的內容,總結起來大概就是五點;

其一,朝廷應該制定全面且又詳細的法律條文規范世人的行為,讓天下人的一舉一動皆是有法可依;其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官民理應同罪;其三,法律不僅要約束世人,也還要約束官府與朝廷;其四,朝廷與官府不應該干涉司法的正常執行;其五,於民而言,法無禁止皆可行,於官而言,法無允許皆不准……

關於晚輩所總結的這五點?楊大儒您是否還有補充的?」

聽到趙俊臣的這般說法,楊洵當即是大為驚訝,楊洵身後的江淳、江正兩弟子這個時候更是不可思議的看著趙俊臣。

這還是楊洵第一次見到有人能夠這般精准全面的總結自己的觀念,就連他的幾位弟子也做不到。

甚至於,絕大多數讀書人看過楊洵的著作之後,都根本無法理解楊洵真正想要表述的內容。

於是,楊洵的表情頓時就凝重了起來,隱約間也有些興奮,當即點頭道:「正是如此,趙閣臣好眼光、好智慧,就算是老夫本人,恐怕也不能總結得更好了。」

趙俊臣先是笑了一笑,道:「楊大儒您過譽了,晚輩只是在讀您這幾篇著作之際頗有感悟,所以更為用心罷了。」

隨後,趙俊臣的表情也恢復了嚴肅,繼續問道:「若是把這五點進一步總結的話,那是不是可以說……朝廷法令大於一切,乃是官民行事之際的唯一准則,更還是治世牧民的根基?」

楊洵再次點頭,然後就安靜等待趙俊臣說出自己的見解,同樣是一副專心探討學術的樣子。

在楊洵的注視之下,趙俊臣也緩緩說出了自己的見解:「但在晚輩看來,朝野穩定、百姓安生大於一切,朝廷法令乃是官民行事之際的優先准則,更還是治世牧民的最重要支柱!」

楊洵頓時是面色一變,他當然能聽懂趙俊臣的言重深意。

兩人的論點,看似是極為相近,但實際上則是擁有極大差別。

在楊洵看來,朝廷法令大於一切,因為完全且又公正的法律一旦是順利執行,就代表著朝野穩定、百姓安生;

而趙俊臣則是說朝野穩定、百姓安生大於一切,也就意味著趙俊臣認為這兩者並不是一回事,就算是朝廷法令完善且又公正,並且還能順利執行,也並不意味著朝野穩定、百姓安生。

在楊洵看來,朝廷法令乃是官民行事的唯一准則,也就是說任何事情都要遵守法令,但趙俊臣則是認為朝廷法令乃是官民行事的優先准則,這就意味著官民做事的准則並不止一條,特殊情況下完全可以無視朝廷法令的。

在楊洵看來,朝廷法令乃是治世牧民的根基,而根基是不可或缺的,房子沒了根基就會立刻倒塌,而趙俊臣則是認為朝廷法令乃是治世牧民的重要支柱,房子失去支柱之後固然會變成危房,但未必就會立刻倒塌。

想明白了這些不同之後,楊洵也就想明白了趙俊臣的大致理念。

顯然,在趙俊臣的眼里,朝廷法令只是一種必要手段,這種手段與經濟發展、政治治理、軍事戰爭、民心控制等等手段相比,並沒有更高的優先級,雖然不可或缺,但也不是獨一無二。

於是,楊洵當即就搖頭否認道:「老夫這十年以來一直居於雲貴,已是認清了雲貴境內的亂象不斷,就是因為法令不完善、執行不到位的緣故,只要是法令完善、順利執行,那老夫這些年所見到的任何沖突與混亂都將是不復存在,朝野局勢可以穩定、百姓也可以安樂生活,這就是老夫近年來逐漸轉變觀點的重要原因!

發現了這般情況之後,老夫又是遍觀史書,重溫了歷朝歷代的興衰勝敗,亦是發現歷朝歷代的衰敗原因,皆是因為法令之不完善、執行之不到位的緣故!

老夫大概可以猜到趙閣臣的想法,恐怕在趙閣臣眼中,律法一事固然很重要,但並不比軍事、財稅、吏治等事更重要,有些時候為了軍事、財稅、吏治的順利執行,完全可以無視法令……

呵,許多大儒都認為老夫乃是法家,但趙閣臣的這般觀念,才是真正的法家,只是把法令視為工具罷了!

但老夫則是認為,這天下萬事,無論軍事、財稅、吏治等等,都應該歸於法令律文的約束之下、以法令律文作為唯一准則行事,絕不能逾越一步,否則就是違法重懲,若是做到這一步,甚至可以讓一個朝代永盛不衰!」

然後,楊洵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就開始滔滔不絕的論述起了歷朝歷代的興衰教訓,而且邏輯很是清晰。

秦朝為何而亡?是因為不惜民力,所以就應該制定相關的法令條文,限制官府反復消耗民力的惡行;

漢朝為何而亡?權臣、外戚、以及軍鎮的尾大不掉,所以就應該制定相關的法令條件,約束權臣、外戚、以及軍鎮的權力無限擴張;

都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但自古以來都只是口頭上說說,怒而興師導致亡國的案例亦是數不勝數,所以就應該制定相關法令,明文規定何般情況下才可以興師開戰;

簡而言之,在楊洵看來,只要一切事情皆是有法可依,那就是根除所有的惡因,沒有惡因之後自然也就沒有惡果,然後就是太平盛世,然後就是百姓安居樂業。

安靜聽完了楊洵的觀點論述之後,趙俊臣卻是搖了搖頭,道:「楊大儒的這般觀念,理論上很完美,但也只是理論罷了,實際執行卻是另一回事!而晚輩對於楊大儒您的這些觀點,總計有三處疑問,也皆是與實際執行有關!

其一,朝廷法律條文的制定與執行,究極是目的還是手段?若有一種方法可以更好的維持社會穩定、提升國力、又或是有助於全體百姓的福祉,但這種手段違背了朝廷法令,那是否應該實行?

就以兩廣為例,楊大儒您也知道,兩廣境內的土地貧瘠,百姓們只靠耕田根本活不下去,所以就有許多人都在暗中參與走私之事,但無論何朝何代,走私都會違背朝廷法令,這般情況下,若是楊大儒您是兩廣官員的話,究竟是要嚴格執行朝廷法令、限制兩廣百姓走私、然後眼睜睜看著百姓餓死?還是無視朝廷法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兩廣百姓憑借違法手段活下去?」

隨著趙俊臣這般詢問,在場所有人皆是表情微變,也紛紛陷入了沉思。

楊洵沉思片刻後,道:「朝廷法令,應該是符合實際情況、造福百姓,而不是限制百姓生存,所以兩廣百姓若是離開走私就活不下去,那就應該制定法令條文、允許百姓出海謀生,但要詳細規定百姓出海謀生的詳細准則,不能損害朝廷整體利益!」

趙俊臣先是點頭,然後又搖頭,道:「這就是晚輩的第二點疑問了,那就是任何時候的法令律文,皆是離不開兩處缺點,一是這些法令律文的延遲性,二是法令律文許多時候越是完善復雜,相互沖突的漏洞也就越多!堵住了大漏洞,就出現了小漏洞!

像是兩廣那般復雜的情況,想要制定完善的法令條文,至少是需要一兩年時間,這般長時間的延遲,百姓們早就餓死了!法令制定之後,只怕是鑽漏洞的情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