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陶谷自薦(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1473 字 2021-10-14

陶谷所編之書,史上學名叫《清異錄》,相當於一部百科全書,名錄條目,涉及到這個時代的方方面面,極具文史價值。有劉承祐此番激勵,功利之心驅動下編纂,估計成書之日會大幅度提前。

陶谷這個人,官聲名聲都不怎么好,但此人當真是有些才略的,尤其是文才,能夠使劉承祐包容其那些小毛病。況且,一個缺陷明顯的大臣,不是更讓君主放心嗎?

如今的劉承祐,已經被這個時代同化得差不多了,也更加深入地進入到皇帝這個角色。理政治國,用人做事,已經很少再憑個人喜好了,越發向一個政治動物進化。

閑談幾許,劉承祐直接回轉話題,掃量著陶谷問道:「陶卿此番來見朕,所謂何事?」

聞言,思及自己此來的目的,陶谷精神更振,微佝著腰,神情間帶著一抹諂色,小心地說道:「關於秋季制考之事......」

「怎么,對制考,陶卿有什么想法?」劉承祐眉角輕揚,淡淡地問道。

陶谷面上露出點訕笑,恭聲道:「臣聽聞,禮部籌備,諸事繁雜,進度不暢。另外,知制舉的人選,蘇相等人也還未議出......」

聽他這么說,劉承祐這邊當然就懂了。

制舉的籌備,半個多月下來,已然差不多了,畢竟有前例可依,框架在那兒,只是在完備各類制度條例及考試科目流程之時,有些緩慢。劉承祐雖強調高效簡捷,但對其嚴肅性卻一點也不能放松。

而今,此次制舉考試的科目,經過扯皮,已然定下。三代以來的常舉科目,基本沿襲唐制,但以戰亂之故,興廢不一。劉承祐今歲開制舉,欲求急用濟事之才,原議開進士、明法、明算三科,但是在蘇禹珪等臣的據理力爭之下,還是把明經科給添上了。

考試制度流程仍待安排,但知制舉的人選,還在討論之中......原本是提議太仆卿趙上交的,後來李崧、和凝、趙瑩等文魁望臣也在討議之列。為國舉才,提升名望的事情,對文臣的誘惑可是不小。

陶谷恭敬地候在下邊,心情忐忑,飽含希冀,等待著劉承祐的回應,臉上的謙卑之色,未嘗變化。

劉承祐審量著他,心里暗暗琢磨著,要說以陶谷的能力名望,知制舉,倒也有資格。況且,在此事上,劉承祐並不看資歷,而是要能做事替他選材舉賢的人。陶谷,就是私心太重,讓劉承祐有點不放心......

不過,換個角度想,以劉承祐對此事的重視,以及大漢朝第一次制舉的地位來看,以陶谷的精明,諂君媚上的作風,想來也不會太出格。

想了想,劉承祐說道:「這樣,制舉的條制流程尚未申明,陶卿回去,寫一份供朕參考。」

話音落下不久,只見陶谷自袖中掏出一本冊文,呈上:「這是臣所擬條制,請官家恕臣未及早報。」

這下,劉承祐臉上的訝然之色是流於表面了。自內侍手中接過,審閱過後,看著陶谷感慨道:「條文清晰,考慮妥善,看來陶卿是用心了,准備也充分吶。」

得到了劉承祐的認可,陶谷愈顯謙卑,只是嘴角不禁洋溢起一絲微妙的得意。

「此次制舉,朕一定要選幾個有用的人才!」最後,劉承祐仍舊沒有直接允之,只是以一句隱含著提醒與告誡的話,結束了與陶谷的交談。

陶谷這個人,善於鑽營逢迎,對於局勢機會的把握,一向是不錯的。在他前半生的仕途生涯中,自薦以謀官職的事也不是沒做過。

在後晉之時,得到宰相李崧的賞識與提拔,便是通過一篇自薦文書。而如今,其與李崧同在大漢為官,李崧喪權失勢,與其聯系便很自然地變少了。前番李崧得罪蘇逢吉之時,為免惡了當朝宰臣,更是避之如仇。

此人品德,當真為人所不齒。但是,一個人的能力與價值,往往與其品德沒有太大的關系。而劉承祐用人,顯然更注重實際能才。

未幾,劉承祐責成中書門下下制,以太仆卿為禮部尚書,知制舉,翰林院學士陶谷,同知制舉。

最終以趙上交為主,只是因為,趙上交所上制舉條制,更加清晰精密,並且,比起陶谷,還多了一條:復糊名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