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1582 字 2021-10-14

有的人呢,則純粹是湊熱鬧了。而禁軍的高級將帥中,也多有下場表態的,比如韓通、孫立、李重進、李繼勛等人。

包括賦閑多年的前侍衛司副帥王殷,也主動向劉承祐上表,希望能北伐從征。當年何福進病逝,朝廷選派北面都帥,任命都已經下達了,可惜王殷得意猖狂,行為放肆,為人彈劾,也觸怒了劉承祐,直接被一擼到底,不只丟了北面都部署的帥位,還把侍衛副帥的軍職也給丟了。

這些年,朝廷不論是取荊湖,還是滅蜀,王殷都曾主動請求出征,不過都被劉承祐給拒絕了,一是大漢不缺將校,何須他這個花甲老將,二則是,當年的不矩行為給劉承祐印象實在太差了。

這一次,也是王殷最後一次主動請命了,如果再不能給機會,他也就不作他想,憂憂郁郁地去過他的晚年了。

剩下的將帥中,慕容延釗、向訓、趙匡胤也都沒有輕易表態,這是三名政治成熟的將帥,心里清楚,下面鬧得再積極,還得看皇帝的態度。而北伐的決策,可是朝廷頭等的大事,需要朝廷諸公仔細討論,全面籌算,不是輕易可下決定。

這些,都還是在京的將帥,而地方的將領們,尤其是河北的邊軍,雖奏表未至,但劉承祐已能料想到彼輩躍躍欲試之志,拳拳報國之心。

將帥請命的背景下,是一場事關大漢戰略的爭論,南北之爭,這幾乎是貫穿開國以來大漢戰略方向的議題。

早年的時候,基本沒有太大的爭議,當時國家實力不足,戰略環境也談不上好,四面皆敵,且漏洞不少,那樣的情況下,選擇攻取南方,是最合理、風險最小、收益最高的選擇。

即便如此,在乾祐四年,南征在即,遼軍聚大兵南下,火神淀之亂,當時就有不少人提議北伐。為何,還是北塞殘破的局面下,大漢上至君臣,下至軍民,安全感不足。

在拓地淮南,西收秦鳳後,國力漸富,兵勢漸強,又有人向劉承祐建議北伐。當時遼國雖然也恢復了幾年,但政治不穩定,宗室貴族叛亂不休,讓人看到了機會。

不過,稍加思量後,劉承祐還是拒絕了,仍舊堅持南攻北守的戰略,北面既能維持基本的和平,給足了空間,那便按照既定的戰略走下去。

其後,收荊湖,平孟蜀,及至如今。如果北面邊情不變,那么接下來一舉平定江南,仍是堅持不可動搖的戰略。

但是,這一次不同了,遼國主動改變,掀起戰爭,將漢遼之間脆弱的平衡地打破。平衡一破,劉承祐不得不嚴肅北顧,不是心志的動搖,而是來自北面的威脅不得不重視。

朝廷之中,再度掀起了南北戰略之爭,並且這一回,並不局限於少數的股肱文武。在5月7日這一天,劉承祐干脆下詔,命在京五品以上文武,各上策略,討論南下北上事。

這封詔書,也反應了劉承祐內心的糾結。在群臣各抒己見的浪潮中,劉承祐對近臣發表了一番感慨:「都乾祐11年了,朕還在為南北戰略頭疼!」

議潮之中,劉承祐也不由思索,原來的歷史上,北宋平定南方,一直到吳越獻土,遼國都沒有如此大的反應,為何?

思慮良久,雖未徹底洞悉其情由,終是有所得。

如果說正史中,五代亂世的結束,從後周的建立開始正式奠基,走上統一的快車道。而今的大漢與之相較,只是在各方面提前了三年,但是這三年的內功修煉,發展到後面,其間的差距可就不止是區區三年了。

中間少了三叛連橫之害,少了王朝更替的混亂,又沒有北漢的掣肘,征淮半載而定......這些使得王朝的元氣得到了極大保存,恢復發展的速度更不可同日而語。再加劉承祐苦心孤詣的勵精圖治,以致大漢國力軍力之強,遠邁「同期」,帶給遼國君臣的壓力當然也是不可同日而語。

而正史上,等北宋發展到如今大漢的程度,遼國也同樣安穩積蓄近二十載,又沒有欒城之戰的重大損失,自然安穩些。並且,進入到耶律璟後期之後,遼國的政治環境,也確實有些混亂,國內矛盾也重復劇烈,對宋事務也有心無力。

而如今,大漢帶給遼國的壓力感太強了,倘若遼國君臣有憂患意識,就絕不會面對大漢平南而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