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西北隱患(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1121 字 2021-10-14

已經升關內按察使的前邠州知州王祐,也曾上表,提醒朝廷,說西北遷戶,多懷怨望,希望朝廷能夠加以重視。

對此,劉皇帝給了積極的反饋,除了幾番降詔西北各道州,善加處置民族以及新舊民事務之外,也暫時停止了繼續向邊州強遷人口的政策。

畢竟,劉皇帝移民實邊,是為了平衡人口,鞏固統治的,一定的民怨與反噬可以承受,但若真因為此政策,搞出什么大亂子,那可就是得不償失。

如果,再同本就叛服不定的諸胡攪扯到一起......那種情況,想想都頭疼。

當然,劉皇帝並不會因為這些不安因素,就為實邊政策感到後悔。畢竟,比起那些胡虜,被遷之民,終究是漢人,長受漢家文化熏陶,不管有多少怨氣,統治起來,總歸要更容易些。

而他們在戎狄橫行的地方,想要生存下去,除了朝廷,除了華夏這個大家庭,又能依靠誰呢?

朝廷需要做的,就是在維持社會穩定的基礎上,靠時間去消解那些怨氣,在政策上予以優待,比如稅收的優惠。

劉皇帝也相信華夏百姓的抗壓能力與適應能力,等遷戶們徹底在西北諸州扎下根來,終將成為漢家統治可以依靠的力量。

只是需要時間,並且帝國要保持強大與安定。

對於西北諸族,劉皇帝最終還是決定,采取繼續同化的政策方針。與西南受限於地理不同,在西北,不論是何族,只要生存在大漢的土壤上,朝廷的力量可以輕松直抵,這也是治理手段不同最重要的原因。

而各族之中,回鶻人已經殘了,吐蕃人分化得厲害,其余小族小部不足為道,到開寶四年為止,值得劉皇帝警惕與重視的,也唯有盤踞在靈夏的黨項人了。

雖然政治經濟手段齊施,在大漢多年不懈的收買、分化下,定難軍、黨項人已然不成氣候,但終究未傷根本,其仍有謀亂之力。

軍情司就向劉皇帝奏報過一個情況,說分化了五六年的定難軍,又有合流的跡象。原因,一是節度使李光睿屁股逐漸穩了,對銀、綏二州及黨項諸部加以籠絡。

第二嘛,問題還是出在大漢身上,討滅甘州回鶻的行動,最感震懾的,不是他人,正是定難軍與黨項人。

畢竟,這個時期的甘州回鶻,論實力,或許不如黨項人,但一定勝過定難軍,結果卻是那樣的下場。

可想而知,如果朝廷想要消滅定難軍,又能費多少力氣?

在危機面前,內部的矛盾與紛爭,還是可以暫時放下,一致對外。可以說,定南軍的分化,有朝廷的功勞,諸李合流,同樣是迫於朝廷的壓力。

而了解到定難軍的情況後,劉皇帝也意識到,想要解決定難軍與黨項人,光靠政治、經濟手段,是遠遠不夠的,軍事武力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並且,拖了這么久,也該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大漢輿圖上有這么一小塊異色,看著也確實礙眼。

而不管是諸族、遷戶還是定難軍問題,對當下的大漢而言,都是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