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四件大事(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1367 字 2021-10-14

對定難軍,朝廷准備多年,此番意志更是堅決,定要一舉解決這個帝國內部的隱患,妨礙軍政統一的最後一顆絆腳石。

事實上,從李彝殷病故的消息傳開後,夏綏地區的氣氛就緊張起來了。或許是,苟延殘喘多年,鍛造了一根敏感的神經,李光睿當時就有所預感。一種朝廷迫害李彝殷,使先公含恨而終的說法在定難軍內部蔓延,逐漸轉變成為一種復仇的聲音。

對於朝廷相召,進京扶棺治喪的詔令,李光睿自然不會乖乖地聽令,其父殷鑒在前,他可不會上當,權當沒聽過。

同時,李光睿也是真正意識到了,此番不同往常,從朝廷透出的風,就明顯不同尋常。當楊業遠赴西北時,李光睿也進入了緊鑼密鼓的准備之中。

一時間,夏綏地區陷入了多年未有的緊張,人來人往,陰謀算計,層出不窮。有些手段,或許俗套,但往往管用,在蠱惑人心之上,李光睿還真有幾分能耐,將定難軍上下,成功地凝聚到一起,打出的口號也很明確,保衛夏州祖地。

在楊業抵達延州,漢軍積極調動,直指夏州之時,定難軍同樣在努力調度,准備應對事宜。然而,兩方之間,強弱形勢,力量對比,可謂一目了然。

且如劉皇帝所預料的那般,大勢壓迫下,人人都心存疑慮,大漢這么多年,從來都是戰無不勝,願意跟著李光睿對抗朝廷的人,當真不多。

哪怕是定難軍內部,團結是那些黨項將領與土豪們的共識,但那只是為了應付來自朝廷的壓力。然而當那種壓力化為實質,變成軍事行動之時,幾乎所有人心中都要打個問號。

倘若同朝廷刀兵相見,結果或許難料,但甘州回鶻的下場,可是血淋淋的......

另一方面,朝廷這些年,對定難軍與黨項人的內部滲透太嚴重了,李光睿那些動作,從一開始,就是不斷地傳出來,最終匯聚到招討使行營,上呈東京。

同時,夏綏四州內部,也有大量的官員將吏,秘密同大漢官府取得聯系,其中有漢人,也有黨項人。

如果對定難軍內部,李光睿還能凝聚一部分人心,畢竟哪里都不缺死硬份子,在諸黨項部落的聯絡、尋求支持上,結果讓李光睿大失所望。

談及同大漢朝廷為敵,大部分人都表示猶疑,而少部分人都明確表示拒絕。他們之中,不乏與大漢官方聯系緊密,與漢民利益相關的人,還有人更在意後果。

與朝廷作對能有什么好處?幾乎無法想象,能夠看到的,只有惡果。部民死亡,邑落毀滅,牛羊馬駝不復所有,所產食鹽換不得糧布......

當然,這些情況,都是在多年的滲透中,由大漢官方主導,傳遞給黨項部族的信號。因此,當得不到廣大黨項部族支持的時候,定難軍也只是無根之萍。

到九月中旬的時候,李光睿便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而在赴任西北後,楊業除了將行營設在延州後,便再沒有大的動作。除了再度遣使到夏州,宣告朝廷詔書之外,就是整練調集來聽用的諸軍,同時准備輜重糧草,並不急於進兵。

此番行動,政治攻勢顯然在軍事行動之前,王祐事情做得很漂亮,使者四出,縱橫夏綏,在落實分化瓦解事務的效果上,更展示其靈活的手腕。

因此,到立冬以前,兵馬輜重都已經整備完畢的情況下,眼見李光睿左支右絀,日陷窘境,楊業終於自延州發兵了。

相較於北邊的大張旗鼓、磨刀霍霍,南征事務,則做得夠隱秘,他想要個突襲之效。潘美亟於南征,但真正請得詔令之後,卻一板一眼,不急不躁的,比之延州楊業還要穩重。

最終,樞密院從嶺南嶺北諸州調集了兩萬軍隊,加上征召蠻兵以及借調的平塹軍,算上一定的隨軍民夫,總計調兵四萬眾,給潘美更足的底氣。

南北並舉,卻又同時引而不發,都在尋覓戰機。劉皇帝沒給他們定硬指標,也給了二將更多的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