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三更四更合一(為1800月票+)(1 / 2)

一片茅草屋前,臨時木匠宋福喜帶著仨人在用墨斗量木頭。

眼下著急等他出活的有:

得給地窖里打木頭架子。

要知道冬儲菜不是往地窖里一扔就行的。都堆在一起,不得爛了嗎?得弄個簡易木頭架子先放進地窖里,用木板子石頭塊架起來,一層一層往上擺冬儲菜。

然後這不是宋富貴在村里回收到大缸和壇子,要腌酸菜、要腌蘿卜條咸菜了嘛,宋福喜作為木匠,還得給酸菜缸口、咸菜壇子口,做木蓋子、木簾子。不蓋上不行,萬一耗子鑽進酸菜缸呢。

這都是著急的活計,半個時辰,他就必須得麻溜做出來的。

小孩子們成群結隊的從山邊跑回茅草屋前,再從茅草屋前往山邊跑。

宋阿爺家的重孫女丫丫,也跟著來回跑,兩個小包包頭,其中一邊的包包頭都跑散開了,披頭散發的。

小娃子們在忙著往家撿石頭。

因為馬老太說了,得撿些石頭,一是往地窖里放,也是為了和木板子一起墊起冬儲菜,一方面是得有大石頭,等會兒腌好酸菜咸菜,上面必須得拿石頭壓著。

雖然大石頭,小娃子們搬不動,但是他們可以負責找,找到回來喊人,反正他們也不能干別的,閑著也是閑著,跑著玩吧。

有的小娃時不時會被老娘一把揪住脖領子。

當娘的從腰間扯出條也不咋干凈的破布巾,抓過娃,布巾烀娃的臉上:「擤鼻涕,擤,使勁擤。」

給擦完鼻涕了,再給娃放走,讓接著跑去吧,還在身後囑咐:「不行空手回來啊,找不到石頭,就拽把干草帶回來。」

大一些的姑娘們,此時是干什么的都有。

有和宋阿爺一起下地窩子里去耕地的。

沒錯,宋阿爺和宋大伯他們種完了那四百斤蒜黃後,守了一會兒歇口氣,又馬不停蹄去剩下的那三個地窩子里耕地了。

這不嘛,牛掌櫃帶著六個壯勞力已經出發了,推走了七台車,等晚上回來就能買回來上千斤的蒜了。

糧食眼下暫時不用買了,其實粗糧還得買個幾千斤,畢竟哪有天天吃細糧的,不能那么過日子,在宋阿爺心里,那樣不中。

但是橋斷了,眼下運輸不方便,就先可著急的買吧。

所以只派出去七台手推車,買著急要用的粗粒鹽、細鹽,兜里有剩余銀錢多買些鹽,以防後患。今個除了買鹽,再就是全買大蒜。七台車手推車差不多就能裝滿。

在大蒜沒買回前,先把地窩子的土地耕出來。

還有一部分姑娘家,依舊在屋里不停地編草席子。因為每家炕上都會用到草席子,要不然炕上鋪啥?三叔說大棚上也需要雙層甚至三層的草席子,到時候得蓋到房頂。需求量很大,她們得多編些。

守著這些姑娘們干活的是宋銀鳳。

宋銀鳳此時坐在草席子上,手里拿著針線、布料、棉花,在給錢米壽做棉襖棉褲。

做完了,她還得給宋金寶也做一件棉褲,給二侄子做件棉衣、給三弟做雙棉鞋,給大哥宋福財也要做雙棉鞋,這都是馬老太安排的。

棉花用的是宋福生帶回來的,十斤新棉花。

昨個到家,一經拿出,所有的女人們都羨慕壞了,稀罕的不行。

要知道北方不產棉花,棉花極貴,所以宋銀鳳恨不得把棉花掰成八瓣用,因為她想省出些棉花,給馬老太、給她婆婆田老太,一人也做雙棉鞋穿。畢竟腳冷,渾身都冷,上面穿的再熱乎也沒用。

院子里,時不時就回來一伙人。

有來回跑的小娃子們。

有大郎和高鐵頭他們挑山土歸來的,基本上一個小時就能一趟。

更有四十多名壯漢,排著長長的隊伍,一個跟著一個,累的滿頭大汗從山上背木頭回來的。

每回背木頭回來,院子里就是一片熱鬧,得接應啊,得給這些干重活的遞口熱乎水。

錢佩英沒管別人,她就管四壯。

而且在錢佩英看來,那些壯漢們,三個人不敵她家四壯一個。

你瞅瞅,你瞅瞅,別人都是倆人背一根粗樹干下山,她家四壯,一個人背一棵樹,遙遙領先在最前面走,咱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錢佩英現在越來越喜歡四壯這小伙子。

喜歡到什么程度呢,不僅給遞水遞毛巾讓擦汗,她盯著坐在那歇氣的四壯,今兒不知怎的,想得也挺多。

錢佩英心想:

如果在古代真就一輩子了,她閨女那指定是要找對象的。

別說不找,敢當老閨女賴在家里,她頭一個就不能讓。

那不扯呢嘛,在現代,到一定歲數不找對象,別人都得講究兩句,更不用說古代了,這里的吐沫星子就得給她閨女淹死。

所以,這里人成家還早,要是到了歲數,到時候給閨女找個啥樣的呢,錢佩英認為,恩,就找個四壯這樣的。

最好是能給她家當上門女婿,跟他們一起過日子,哪怕那小子很窮,窮不怕呀,倆孩子到時候沒錢花,她和老宋給呀。缺啥給買啥。

她也不求未來女婿別的,只要別讓她閨女干活,女婿能把活全包了,她閨女到時候往炕上一躺吃吃喝喝,也不會被挑剔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