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85(2 / 2)

更主要的是,南方還產茶,鹽、茶、糖,這三樣哪個不是暴利啊?

再加上海上貿易,呵呵,賺錢還不是大把大把的啊?

只是吳有為說了,其他人都反對,原因是商人重利!

吳有為沒辦法了,再說,大家都覺得羅倫這樣的,行商真的不行!

無有為又另想了個輒兒:雙季稻!

水稻原產熱帶低緯度地區,要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開花結實,一年只能種植一季。

雙季稻的形成很早很早,可是直到明末清初才廣為人知,最早的時候,沿海地區都是種植一季稻子,再種植一季麥子。

當時只有位於沿海地區的各種島上,才種植雙季稻,因為土地稀少,沒糧食吃啊,不種植雙季稻吃不上飯,可是大陸還是一季稻子一季麥子的這樣種植。

直到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自己研究水稻,然後推廣了雙季稻出來。

其實早就有了,只是不為人知罷了。

吳有為直到羅倫這人一心為民,如果讓他去辦這件事,將來可以憑借這個大功勞,回到官場,甚至是官路亨通!

又能解決一些飢荒問題,加上他已經給了皇帝一些海外糧種,這樣的話,倆人等於有了同一個目標,要想在官場升官發財,就要跟領導保持一致!

跟領導保持一致就不會犯錯,而且羅倫還年輕,他還有大好的前程。

歷史上羅倫什么樣,吳有為不管,現在他是他的至交好友,就夠了。

於是手把手的交代羅倫。

實際上,雙季稻在華夏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最早見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山海經》的記載。

一般認為,古籍中常提到的「兩熟稻」和「再熟稻」包括再生稻、混作稻、間作稻和連作稻等,反映了華夏稻作缺席制度的多樣性。

雙季稻的出現對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力資源,增加糧食產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雙季稻說白了,就是一年中種一季早稻再種一季晚稻。

五月中下旬開始插種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時就能割早稻了,然後緊跟著翻耕水田、插種晚稻秧苗,要趕在農歷立秋前插種完畢,到十一月時割晚稻,趕在降霜前完成割。

單季稻在每年六月中下旬到七月初插秧,十月中下旬開始割。

單季稻每畝產量要比雙季稻的一季高,但總量比雙季稻低好多。

吳有為記得在他穿越前看新聞,說201x年11月19日中午,在梅州興寧龍某鎮舉行了「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測產驗組測產後宣布:該項目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項目實驗獲得成功,並創造了水稻畝產量新的世界紀錄。

1537。78公斤是什么概念呢?

三千多斤啊!

就算個整數,三千斤。

一個人一年才能吃多少米?

他不求古代能達到現代的那么高產,一半他就滿足了好么!

而羅倫去的地方呢,氣候特點是高溫高熱多雨,水稻極易有病蟲害,要實現增產並不容易,還得有一些防治病蟲害的舉措等等.....

甚至可以實行三季稻,只要越往南,越熱乎的地方,水稻成熟的就越快!

這話題不僅羅倫,連兩位座師都跟著感興趣了,雙季稻倒是聽說過,只是聽說離開本地就活不成了。

原來是跟氣溫有關系嗎?

吳有為還教他套種,水稻養魚等等..這樣可以防治水稻一些病蟲害,因為魚兒就是以蟲卵和蟲子為食。

又能將魚兒的排泄物融在水里肥田....。

吳有為一